補心散

BU XI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心散方劑中加入石蓮肉,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石蓮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當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或熱毒壅盛、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等症狀出現時,石蓮肉可以清熱降火,緩解症狀。此外,石蓮肉還具有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等病症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補心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解毒消腫之效。補心散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而石膏能清瀉心火,使心神安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石膏還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心煩不寧亦有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補心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補心散,古籍中記載其主治功效多樣,但核心皆圍繞著心氣虛弱所導致的症狀。綜觀《驗方新編》、《保嬰撮要》、《証治準繩‧幼科》、《活幼口議》等多部醫籍記載,其主治可歸納如下:

1. 小兒心氣不足,神情恍惚: 此為補心散最主要的功效,更是多數古籍所強調的重點。《活幼口議》明確指出其組成包含石菖蒲、石蓮肉、石膏,用於治療此症。此處的心氣不足,並非單純的心臟功能衰弱,而是指心臟的機能活動減弱,導致臟腑氣血失調,進而出現神情恍惚、精神萎靡等症狀。

2. 疼痛不已: 《驗方新編》、《異授眼科》均記載補心散可治疼痛不已。此處的疼痛,可能與心氣虛弱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疼痛部位並非侷限於某一特定部位。

3. 心經虛熱: 《保嬰撮要》、《証治準繩‧幼科》中,將補心散應用於小兒心經虛熱的治療。與心經實熱(發熱、口渴、抽搐有力等)相對,心經虛熱的症狀表現為發熱、飲湯、抽搐乏力、驚竄咬牙、合面而睡等,反映出心陽不足,陰邪內擾的病理狀態。補心散在此處的應用,著重於溫養心陽,緩解虛熱症狀。

4. 其他相關症狀: 部分古籍提及補心散用於治療目有小角赤、目有順逆生翳、淚多羞明等眼部疾患,以及胃受寒、脾受熱、心腎兩虛等相關病症。這些症狀雖然表現各異,但其病機往往與心氣虛弱、臟腑失調密切相關。補心散或能通過調整心臟功能,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這些相關症狀的效果。

治療原理分析:

補心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補益心氣、養血安神的思路。不同版本的補心散組成略有差異,但其核心藥物多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

  • 補益心氣: 人參、遠志、茯苓等藥物,具有補益心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改善心氣虛弱的根本病機。
  • 養血安神: 當歸、生地、酸棗仁、柏子仁等藥物,具有養血滋陰、安神定志的作用,可改善心血不足、神志不安的症狀。
  • 清熱瀉火: 石膏、石蓮肉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渴的作用,尤其針對心經虛熱型的患者,可起到清熱瀉火,平衡陰陽的作用。
  • 理氣活血: 川芎、石菖蒲等藥物,具有理氣活血、開竅醒神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疼痛、神志恍惚等症狀。

總之,補心散的組成藥物通過多方面協同作用,達到補益心氣、養血安神、清熱瀉火、理氣活血的目的,從而治療因心氣虛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應用範圍較廣,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辨證施治。 不同古籍記載的補心散方劑組成存在差異,反映出不同醫家對此方劑的理解和臨牀應用經驗。 後世醫家在應用時,需結合自身臨牀經驗,進行適當的加減調整。

傳統服藥法


四聖湯加石菖蒲、石蓮肉、石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補心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四聖湯加石菖蒲、石蓮肉、石膏。 主治:小兒心氣不足,神情恍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