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膈散
XIA G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下膈散中加入苦參,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對於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腹痛、泄瀉、帶下、陰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下膈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脾胃濕阻所致的腹痛、泄瀉、帶下等症狀,而苦參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下焦濕熱,緩解患者的病症。
下膈散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之效。下膈散主治胸脅脹痛、脘腹痞滿,而莪朮可疏肝理氣,消積化瘀,解除胸脅及脘腹之脹滿,從而止痛。
- 消食導滯:莪朮亦能健脾消食,對於食積停滯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也有很好的療效。下膈散中常與其他消食導滯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消食導滯,緩解胸腹脹痛的目的。
下膈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宣通氣滯: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宣通經絡的功效。下膈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束表,氣機阻滯,導致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荊芥能解表散寒,使氣機通暢,解除胸膈之鬱。
- 升散陽氣,助脾胃運化: 荊芥具有升發陽氣的功效。下膈散中常配合其他溫陽散寒、理氣消脹的藥物,共同作用,升散陽氣,助脾胃運化,改善胸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
下膈散中加入益智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健脾益智,化濕止嘔: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智,化濕止嘔之效。下膈散主治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心悸氣短,食慾不振,甚至嘔吐等症。益智仁可補益脾胃之氣,化解濕邪,有助於止嘔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二、溫陽散寒,益氣助陽:益智仁亦具有溫陽散寒,益氣助陽之效。下膈散對於寒濕凝滯,脾陽不足引起的脾胃虛寒症狀亦有療效。益智仁的溫陽作用,有助於驅散寒濕,溫煦脾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下膈散:消除食慾不振的天然解決方案
中藥方劑「下膈散」,由四種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藥材組成,被廣泛用於治療食慾不振的症狀。
苦參:
- 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
- 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各種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腹瀉、便祕、貧血等疾病
莪朮:
- 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 可治療月經不調、小腹作痛、痛經兼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經閉以及心腹瘀痛等
荊芥:
- 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肝經
- 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
益智仁:
- 具有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的功效
- 常用於治療陽虛、氣虛、脾胃虛弱、月經不調、腎虛等
下膈散的功效:
- 調理腸胃,增強食慾
- 緩解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
- 改善營養吸收,增強體質
- 補益氣血,改善體虛乏力、失眠多夢等症狀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9克,一日兩次
- 飯前或飯後服用,以飯前服用效果更佳
-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禁忌人羣: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不宜服用
- 陰虛火旺、實熱證者慎用
- 服用其他藥物時,應諮詢醫師或藥師是否可以同時服用下膈散
總結:
中藥方劑「下膈散」,由苦參、莪朮、荊芥、益智仁四味中藥組成,具有調理腸胃、增強食慾、緩解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改善營養吸收、補益氣血、改善體虛乏力、失眠多夢等功效。服用時應注意禁忌人羣,並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苦參1兩,蓬莪朮(炮)1兩,荊芥穗(炒)1兩,益智(去皮)1兩。
上為末。
每服1錢,水2盞,加生薑、蜜同煎8分,入鹽,空心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化痰、下氣消食的功效,適用於不思飲食、胸膈痞悶、痰多氣滯等症。但本方性味偏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下膈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苦參1兩,蓬莪朮(炮)1兩,荊芥穗(炒)1兩,益智(去皮)1兩。 主治: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