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膈散
XIA G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膈散中加入苦參,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對於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腹痛、泄瀉、帶下、陰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下膈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脾胃濕阻所致的腹痛、泄瀉、帶下等症狀,而苦參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下焦濕熱,緩解患者的病症。
下膈散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之效。下膈散主治胸脅脹痛、脘腹痞滿,而莪朮可疏肝理氣,消積化瘀,解除胸脅及脘腹之脹滿,從而止痛。
- 消食導滯:莪朮亦能健脾消食,對於食積停滯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也有很好的療效。下膈散中常與其他消食導滯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消食導滯,緩解胸腹脹痛的目的。
下膈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宣通氣滯: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宣通經絡的功效。下膈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束表,氣機阻滯,導致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荊芥能解表散寒,使氣機通暢,解除胸膈之鬱。
- 升散陽氣,助脾胃運化: 荊芥具有升發陽氣的功效。下膈散中常配合其他溫陽散寒、理氣消脹的藥物,共同作用,升散陽氣,助脾胃運化,改善胸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
下膈散中加入益智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健脾益智,化濕止嘔: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智,化濕止嘔之效。下膈散主治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心悸氣短,食慾不振,甚至嘔吐等症。益智仁可補益脾胃之氣,化解濕邪,有助於止嘔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二、溫陽散寒,益氣助陽:益智仁亦具有溫陽散寒,益氣助陽之效。下膈散對於寒濕凝滯,脾陽不足引起的脾胃虛寒症狀亦有療效。益智仁的溫陽作用,有助於驅散寒濕,溫煦脾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下膈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下膈散」主治「不思飲食」,即胃納不佳、食慾不振之症。此證多因脾胃氣機不暢、濕濁中阻,或氣滯寒凝所致,方以行氣化濕、溫中醒脾為法,調和脾胃升降之機,從而改善食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苦參(1兩)
- 性味苦寒,傳統用於清熱燥濕,雖現代多用於濕熱痢疾或皮膚病,但在此方中可能取其「苦能降泄」之性,調理中焦濕濁鬱熱,輔助疏通氣機。與溫藥配伍,可制其寒性,專功於消痞開膈。
蓬莪朮(炮,1兩)
- 辛溫苦泄,擅破氣消積、行血止痛。炮製後緩和峻烈之性,專入脾胃,能破除中焦積滯(如氣滯、食積),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
荊芥穗(炒,1兩)
- 辛溫芳香,炒用偏於理氣醒脾。其輕揚之性可宣發鬱滯,芳香化濁,助脾胃升清降濁,解除因氣機壅塞導致的食慾低下。
益智(去皮,1兩)
- 辛溫入脾腎,能溫脾開胃、攝涎止瀉。針對脾胃虛寒或濕阻引起的脘痞納呆,益智可溫暖中焦,恢復脾之運化,與莪朮協同增強行氣溫中之效。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辛開苦降:苦參降泄濕熱,莪朮、荊芥穗辛溫行氣,形成「辛開苦降」格局,調暢中焦氣機。
- 溫中化濕:益智、莪朮溫運脾陽,炒荊芥穗芳香化濕,針對寒濕或氣滯型食欲不振。
- 佐使調和:生薑、蜜煎服增強和胃之功,生薑溫中止嘔,蜜緩和藥性,鹽引藥入腎,兼助消化。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主治「不思飲食」外,或可間接改善因脾胃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悶、噯氣、苔白膩等症。然需辨證屬「濕阻兼氣滯」或「寒濕中阻」者為宜,若純屬陰虛或實熱證恐非所宜。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藥藥性理論,具體應用需依臨床辨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苦參1兩,蓬莪朮(炮)1兩,荊芥穗(炒)1兩,益智(去皮)1兩。
上為末。
每服1錢,水2盞,加生薑、蜜同煎8分,入鹽,空心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化痰、下氣消食的功效,適用於不思飲食、胸膈痞悶、痰多氣滯等症。但本方性味偏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下膈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苦參1兩,蓬莪朮(炮)1兩,荊芥穗(炒)1兩,益智(去皮)1兩。 主治: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