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京芎散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相關症狀。在其組成中,川芎的加入至關重要。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和或血瘀所引發的頭痛,具有顯著的療效。川芎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微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此外,川芎還能調理腸胃,防止由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頭痛,增強整體療效。因此,川芎在京芎散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直接緩解疼痛,還能從全身調節氣血,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這也是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之一的原因。
京芎散中使用赤石脂,主要原因有二:
- 固澀止瀉: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配合方中其他收斂止瀉藥物,如白朮、山藥等,共同發揮固澀止瀉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痢不止等症。
- 清熱燥濕:赤石脂微寒,可清熱燥濕,配合方中其他清熱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燥濕功效,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腹痛泄瀉等症。
此外,赤石脂還有止血、利尿等功效,在京芎散中也發揮著一定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京芎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疳瀉進退」。疳瀉乃小兒疳積兼見腹瀉之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濕熱內蘊、積滯日久所致。其特點為瀉下反覆,時輕時重(進退),伴有形體消瘦、食欲不振等。京芎散以收澀止瀉為主,兼行氣活血,適用於疳疾日久、腸滑不固之瀉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剖析
核心藥物:京芎、赤石脂
京芎(川芎)
- 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 功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此處取其「行氣活血」之效,蓋疳瀉日久易致氣滯血瘀,川芎能調暢氣血,改善腸道氣機壅滯,兼緩解腹中隱痛。
赤石脂
- 性味甘澀溫,歸大腸、胃經。
- 功用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直接針對「疳瀉」之滑脫不禁,固護腸道,減少水液流失。
配伍邏輯:
- 赤石脂治標以止瀉,京芎治本以調氣血,標本兼顧。
- 赤石脂收澀恐留邪,佐川芎辛散,防過斂而致積滯難消,相制相成。
加味方解析
進階方加入 蚵蚾灰(牡蠣煅灰)、訶子(炮)、黃連(炒)、肉豆蔻(炮)、當歸(焙),製丸加強療效:
- 蚵蚾灰:收斂固澀,助赤石脂止瀉。
- 訶子、肉豆蔻:溫澀腸道,訶子兼清熱,肉豆蔻溫脾,適用寒熱錯雜之久瀉。
- 黃連:清濕熱,防疳積化熱,與收澀藥寒溫並用。
- 當歸:養血活血,協川芎調氣血,兼顧疳症陰血耗傷。
丸劑優勢:丸藥性緩,適合小兒長期調理,逐步改善脾胃功能。
總結
京芎散以「收澀+行氣」為框架,針對疳瀉虛中夾滯之病機。赤石脂急則治標,川芎調理根本,加味後更添溫清並用、氣血同調之效,體現中醫「攻補兼施」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京芎、赤石脂各等分。
上為末。
3歲兒每服半錢,飢時米湯調服。
又方加蚵蚾灰、訶子(炮)、黃連(炒)、肉豆蔻(炮)、當歸(焙),作丸子尤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京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京芎、赤石脂各等分。 主治:小兒疳瀉進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