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豆丸中包含黑豆,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黑豆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等功效。
烏豆丸多用於治療腎虛腰痛、水腫、腳氣等症狀。黑豆的補腎功效可改善腎虛引發的腰痛,其利水消腫作用則能緩解水腫。此外,黑豆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補充身體所需,增強體質,有助於藥丸的整體療效。
烏豆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解毒止癢: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烏豆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下焦濕熱等病症,而黃柏能有效清除濕熱,並抑制病菌生長,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 配伍增效: 黃柏與烏豆等藥材相配伍,能增強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的療效。黃柏的苦寒之性,能抑制濕熱,而烏豆則能清熱解毒,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烏豆丸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 溫中降逆,溫腎壯陽 的功效。
烏豆本身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若脾胃虛寒、腎陽不足,使用烏豆丸則可能加重寒涼之性。丁香味辛性溫,可溫補脾胃,助陽氣生化, 溫中降逆 ,緩解寒涼之性,避免烏豆丸損傷脾胃陽氣。同時,丁香亦能 溫腎壯陽,補益腎陽,協同烏豆丸的補腎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因此,丁香的加入對於平衡烏豆丸的寒涼之性,增強藥效具有重要作用。
烏豆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是因為巴戟天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烏豆丸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 補腎壯陽,溫陽固精: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固精之效,可改善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等症狀。烏豆丸本身也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作用,加入巴戟天可增強其補腎效果,並針對腎陽虛弱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巴戟天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可改善水腫、關節疼痛等症狀。烏豆丸主要針對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而腎虛往往會導致水濕停滯,造成水腫等問題,加入巴戟天可以協同烏豆丸,達到利水消腫、改善水濕停滯的效果。
烏豆丸方劑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烏豆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胃脘痞滿、食慾不振等症,白蒺藜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促進肝氣流通,緩解肝鬱所致的諸般不適。
- 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白蒺藜亦能消腫散結,利濕通淋。烏豆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利濕通淋作用的藥材,白蒺藜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材,共同達到消腫散結,利濕通淋的效果,尤其對肝鬱氣滯所致的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烏豆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沙苑子。沙苑子,即桑螵蛸子,具有滋補肝腎、填精益髓的作用,能有效調理陰虛、精虧等病症。在烏豆丸中,沙苑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對於虛弱、疲勞的患者,能夠改善其整體的體質。
此外,沙苑子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進而對抗外邪入侵,強化身體的抵抗力。在配伍中,沙苑子與其他藥材能相互協調,共同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因此,沙苑子不僅能促進烏豆丸的補益效果,還能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使其成為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這種組合,烏豆丸在臨牀上能更好地應對多種健康問題,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豆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氣刺痛
成分及其功效分析:
- 黑豆: 滋陰補腎、養血明目。在方劑中主要針對腎臟進行保健,並改善視力。推測其在此方中扮演滋補角色,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
- 黃柏: 清熱燥濕、收斂止痛。具有減少炎症、緩和疼痛的效果。針對「氣刺痛」的症狀,黃柏可以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 丁香: 溫胃散寒、行氣止瀉。主要功能為改善消化、抗拉肚子。在方劑中,丁香可能通過溫中行氣,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
- 巴戟天: 強筋骨、調經活絡。能夠強化骨骼、調整血液流動。在此方中,巴戟天可能通過活血通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刺痛。
- 白蒺藜: 平肝疏風、解毒消癰。具有平衡情緒、治療感染的作用。白蒺藜可能通過疏肝理氣,間接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疼痛。
- 沙苑子: 益精填髓、固脬縮尿。主要功能是增加精力、控制小便頻繁。在方劑中,沙苑子可能起到補益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與黑豆協同滋補。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來看,「烏豆丸」主要用於治療「氣刺痛」。中醫認為,「氣刺痛」多因氣機不暢,或氣滯血瘀所致。方劑中黃柏清熱止痛,丁香、巴戟天、白蒺藜行氣活血、疏肝理氣,共同作用於氣機,使其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黑豆和沙苑子則起到滋補作用,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輔助其他藥材發揮療效。
總結:
「烏豆丸」通過清熱止痛、行氣活血、滋補扶正等多重作用,針對「氣刺痛」進行治療。其配伍精妙,兼顧標本,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氣機通暢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黑豆2粒(用黃柏1兩,銼,炒3次,搗少時,再炒),白豆2粒(用黃柏2兩,同前法制),母丁香3粒,穿心巴戟1條(去心),白蒺藜21粒,沙苑蒺藜1捻。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朱砂、麝香為衣,如綠豆大。
作1服,冷鹽酒以漉豆腐羹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豆丸, 出處:《外台》卷三十四引《救急方》。 組成:烏豆(肥大者)。 主治:産後羸瘦不復。
烏豆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黑豆2粒(用黃柏1兩,銼,炒3次,搗少時,再炒),白豆2粒(用黃柏2兩,同前法制),母丁香3粒,穿心巴戟1條(去心),白蒺藜21粒,沙苑蒺藜1撚。 主治:氣刺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