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銀屑鎮心丸

金匱銀屑鎮心丸

JIN KUI YIN XIE ZHEN X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6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21%
肺經 10%
胃經 5%
膽經 5%
脾經 5%
膀胱經 4%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金匱銀屑鎮心丸方劑中含有虎骨,其作用主要有二:

  1. 舒筋活絡、止痛:虎骨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並改善因心神不寧而引起的肢體疼痛。
  2. 鎮驚安神:虎骨性溫,入肝經,能平肝熄風,鎮驚安神,有助於緩解因心神不安引起的驚悸、失眠、多夢等症狀,使心神安定。

因此,虎骨在金匱銀屑鎮心丸中扮演著舒筋活絡、止痛、鎮驚安神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金匱銀屑鎮心丸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之功效。銀屑病常伴有寒邪侵襲,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細辛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改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細辛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其功效。例如,與白芷、防風等藥物配合,可共同疏散風寒,止癢止痛。與川芎、白芍等藥物配合,可共同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銀屑病的恢復。

「金匱銀屑鎮心丸」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雄黃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效,能有效治療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如銀屑病、濕疹等。
  2. 鎮心安神: 雄黃亦有鎮心安神之效,能緩解患者因皮膚病引起的精神緊張、失眠等症狀,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因此,雄黃在「金匱銀屑鎮心丸」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鎮心安神的功效,是治療銀屑病等皮膚病的常用藥材。

金匱銀屑鎮心丸中加入獨活,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癢: 獨活性溫,善於祛風濕、止癢,可有效緩解銀屑病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銀屑病的病因與風邪、濕邪、血熱等因素密切相關,獨活可通過祛除這些病邪,達到止癢的目的。
  2. 活血通絡: 獨活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銀屑病的病理表現為皮膚角質增生,血管擴張,獨活可通過活血通絡,緩解這些病理變化,促進病症的改善。

金匱銀屑鎮心丸方中加入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鎮心安神: 磁石性寒,入肝經,能平抑肝陽,潛降心火,對於肝陽上亢、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鎮驚安神,止血止癢: 磁石具有鎮驚安神、止血止癢之功效,對於銀屑病患者伴隨的失眠、心悸、皮膚瘙癢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

磁石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控制病症,更能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匱銀屑鎮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金匱要略》或相關古籍,主治「小兒喜驚啼,臟氣不足,或邪氣所動」,專用於嬰幼兒驚風、夜啼、易受驚嚇等症。古代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心神未定,易受外邪(如風、寒、驚嚇)或內在氣血失和影響,導致驚悸不安。此方以「鎮心安神」為核心,通過內服或外系(佩戴)方式,安定神魂,祛除邪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由七味藥組成,其配伍邏輯可分為三類:鎮驚安神、祛風辟邪、引藥歸經

  1. 鎮驚安神

    • 銀屑:古代認為金屬(如銀、金)具「重鎮」之性,可沉降浮越之氣,安定心神。
    • 磁石(飛):磁石性沉,歸心腎經,能潛陽安神,治驚悸失眠。
    • 虎骨:傳統用虎骨驅風鎮痛,強筋骨,兼有辟邪之效(今已禁用,可考證替代品)。
  2. 祛風辟邪

    • 細辛:辛溫走竄,祛風散寒,開竅通絡,尤善驅頭面風邪。
    • 獨活:祛風濕、散寒止痛,針對外感風邪引起的驚啼。
    • 雄黃:有毒,但古方多用微量以辟穢解毒,驅除「邪祟」(可能指感染或不明熱症)。
  3. 引藥歸經

    • 城門上雞頭(炙黃):此藥名疑為古代民俗用藥,可能指雞冠血或雞頭骨,具「陽氣」象徵,可引藥上行至頭面心神,或取其「雞鳴破曉」之意,鎮夜啼之症。

三、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結合「重鎮」與「祛邪」:

  • 內調:銀屑、磁石沉降浮陽,安定臟氣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寧。
  • 外治:細辛、獨活、雄黃驅散外邪(風寒或瘴氣),虎骨強衛氣,雞頭引藥達表。
  • 外用系佩:煉蜜為丸後繫於嬰兒臂或塗手足心,通過皮膚吸收或民俗「辟邪」心理效應,增強療效。

四、可能的治療原理

  1. 鎮靜作用:磁石含鐵質,可能通過微量礦物質調節神經;銀屑或具抑菌效果(古人觀察到金屬防腐)。
  2. 祛風散寒:細辛、獨活揮發油可舒緩肌肉緊張,改善因外感不適導致的驚啼。
  3. 心理暗示:佩戴藥丸的民俗療法,可能透過安撫家長情緒間接穩定嬰兒狀態(古代重視「神」的調攝)。

此方反映古代「形神同治」的思維,兼顧藥理與社會文化因素,然部分藥物(如雄黃、虎骨)需考證現代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銀屑1分,虎骨1分,城門上雞頭(炙黃)1分,細辛1分,雄黃1分,獨活半分,磁石(飛)半分。
鎮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兒生百日,絳紗盛系,男左女右;10日以上兒驚者,左右臂俱系之;亦可塗手足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鎮驚安神、益氣固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易感到驚嚇

相同名稱方劑


金匱銀屑鎮心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七引《嬰孺方》。 組成:銀屑1分,虎骨1分,城門上雞頭(炙黃)1分,細辛1分,雄黃1分,獨活半分,磁石(飛)半分。 主治:鎮心。主治:小兒喜驚啼,臟氣不足,或邪氣所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