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枸杞飲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 滋陰降火 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枸杞則性平,味甘,入肝、腎經,滋陰補腎、益精明目。
地骨皮與枸杞相配,既能 清熱降火,又可 滋陰補腎,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燥咽乾、潮熱盜汗、虛煩不安、視力模糊等。
「枸杞飲」中的小麥,具有健脾益胃、補中益氣的功效。小麥能夠幫助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體力不足等問題,與枸杞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補中益氣作用。
枸杞飲中加入大米的用意,主要在於兩方面:
- 調和藥性:枸杞性甘平,偏於滋陰補腎,而大米性甘平,味淡,具健脾和胃之效。將兩者結合,能中和枸杞的燥性,避免滋補過度,更利於人體吸收。
- 增加營養: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而枸杞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共同補充營養,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大米的加入,既可調和藥性,又可增加營養,使枸杞飲更易於服用,並能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枸杞飲」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枸杞飲」最早記載於陳直所著的《養老奉親書》及《壽親養老書》中,主要用於治療老人煩渴口乾,骨節煩熱等症狀。後世醫書如《古今醫統大全》亦有收錄此方,並沿用此主治。
組成及功效
根據《壽親養老書》及《古今醫統大全》的記載,「枸杞飲」由以下三味藥組成:
中藥名稱 | 功效 |
---|---|
枸杞根白皮 (地骨皮) | 降溫、解熱、利尿 |
小麥 | 補充能量、調節血糖、促進腸道健康 |
粳米 | 提供碳水化合物 |
治療原理分析
從方劑組成來看,「枸杞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除煩: 地骨皮性味甘寒,入肺、肝、腎經,具有良好的清虛熱、除骨蒸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骨節煩熱」的症狀。
- 生津止渴: 小麥甘涼,可益氣養陰、除熱止渴。粳米甘平,可益胃生津。二者合用,可補充津液,緩解「煩渴口乾」的症狀。
- 補充能量及營養: 小麥和粳米皆可提供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對於年老體弱者,有助於補充營養,增強體力。
綜合分析
「枸杞飲」全方以清熱、生津、補益為主,藥性平和,適合老年人常見的陰虛內熱、津液不足之證。方中地骨皮清熱除蒸為主藥,小麥、粳米滋陰生津、補充營養為輔,三藥合用,共奏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效。
此外,《嬰兒論》中提到的「鱉甲枸杞飲」和「知柏枸杞飲」,雖然名稱中含有「枸杞」,但並非「枸杞飲」的變方,其組成和主治皆有所不同,應加以區別。
「鱉甲枸杞飲」主要用於治療疳熱骨蒸、咳痰吐食等症狀,其組成包括鱉甲、枸杞、犀角,具有滋陰潛陽、清熱除蒸的作用。
「知柏枸杞飲」主要用於治療腎漏白淫、頭眩振振、胸間悸動、強陰不倒等虛火不歸其原的症狀,其具體組成並未在原文中詳細列出,但可以推測應包含知母、黃柏等滋陰降火的藥物。
傳統服藥法
枸杞根白皮1升,小麥1升(淨淘),粳米3合(研)。
上以水1鬥,煮前2味,取7升汁,下米作飲,渴即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枸杞飲,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枸杞根白皮1升,小麥1升(淨淘),粳米3合(研)。 主治:老人煩渴口乾,骨節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