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散
XIAN R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十六引黃賓江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仙人散」方劑中包含「土鱉蟲」,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壯陽: 土鱉蟲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滋補腎精,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土鱉蟲還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所含的活性物質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因此,仙人散方劑中加入土鱉蟲,旨在通過補腎壯陽、活血化瘀,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仙人散中包含螻蛄,主要因其藥性具有以下兩點特點:
- 通竅止痛:螻蛄性溫,味甘辛,入肝、脾經,具有通竅止痛之效。其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適用於治療因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例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耳聾、牙痛等。
- 消腫排膿:螻蛄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排膿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代謝,有助於化解膿腫,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仙人散中加入螻蛄,能發揮其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的藥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仙人散」方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攻逐積滯:巴豆性峻,善於攻破腸胃積滯,對於寒濕凝滯、食積不化等症狀有顯著功效。在「仙人散」中,巴豆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達到通便、消食、止痛等目的。
- 引藥入經:巴豆辛溫走竄,具有引藥入經的功效,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佳的療效。在「仙人散」中,巴豆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腸胃,更有效地治療積滯、腹痛等病症。
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主治功效
仙人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今醫鑒》龔信纂輯及黃賓江所傳之仙人散,其主治功效為「接骨止痛」。方劑組成雖未明確記載於引文中,但根據文中提及的組成藥物「土鱉蟲」、「螻蛄」、「巴豆」,可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方劑組成藥物分析:
土鱉蟲: 性味鹹、寒。具有破血逐瘀、消腫散結的功效。其破血逐瘀作用能活血化瘀,促進骨折處血液循環,有利於骨骼癒合;消腫散結則能緩解骨折造成的腫脹疼痛。
螻蛄: 性味鹹、寒。具有利水消腫、通便驅蟲的功效。在骨折治療中,利水消腫能減輕局部水腫,緩解疼痛;通便則能促進新陳代謝,排出體內毒素,避免瘀血積聚。
巴豆: 性味辛、熱,有大毒。具有峻下瀉熱、攻毒殺蟲的功效。其峻下瀉熱作用,在古代可能被認為能迅速清除體內邪熱,促進傷口癒合,但需注意其毒性,用量需謹慎。現代醫學已少用巴豆於骨折治療。
治療原理推測:
仙人散的治療原理可能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土鱉蟲的破血逐瘀功效是方劑的核心,能促進骨折處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螻蛄的利水消腫作用也輔助此功效。
促進骨骼癒合: 活血化瘀能為骨骼的修復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骼癒合過程。
祛除邪熱 (古代觀點): 古代醫學認為骨折也可能與體內邪熱有關,巴豆的峻下瀉熱作用被用於清除邪熱,但此觀點在現代醫學中已不被完全認同,且巴豆的毒性需高度注意。
方劑整體作用:
仙人散整體作用是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骨骼癒合來達到接骨止痛的目的。方中藥物配伍,可能旨在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但其中巴豆的毒性,以及古代醫學觀點與現代醫學的差異,需要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考證。 需注意,文中所述僅為根據古籍記載及藥物特性進行的推測分析,不代表現代臨牀應用。
傳統服藥法
土鱉(10個,焙乾)1錢,土狗(8個,焙乾)1錢,仙人骨(即人骨)3分,巴豆(去油)3分。
接骨止痛。
上為末。
每服先1錢,次服5分;2服後去巴豆,又服2次,每次5分;又加巴豆1服,俱用燒酒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仙人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地骨皮2兩(酒浸2宿),青鹽1兩,黍粘子1兩半(炒),細辛1兩(酒浸)。 主治:牙痛。
仙人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引黃賓江方。 組成: 仙人散(《古今醫鑑》卷十六引黃賓江方。)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引黃賓江方。組成:土鱉(10個,焙乾)1錢,土狗(8個,焙乾)1錢,仙人骨(即人骨)3分,巴豆(去油)3分。主治:接骨止痛。 。 主治:接骨止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