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子豉湯

雞子豉湯

JI ZI CH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心經 11%
膀胱經 11%
小腸經 11%
三焦經 11%
脾經 11%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子豉湯中加入雞蛋,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氣血:雞蛋性平味甘,富含蛋白質、卵磷脂等營養物質,具有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等症狀,雞蛋能起到滋補強壯的作用。
  2. 調和藥性:雞子豉湯方中,豉類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而雞蛋性平,能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性對人體造成損傷。同時,雞蛋能將藥液包裹,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雞子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淡豆豉味甘辛,性微寒,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淡豆豉能有效緩解,配合雞蛋的溫和滋補,達到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效果。
  2. 利濕消腫: 淡豆豉還具有利濕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對於感冒引起的痰多、咳嗽、頭重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淡豆豉在雞子豉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解表散寒,又能利濕消腫,有助於緩解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子豉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據古籍記載,雞子豉湯主治「吐下以後,虛羸欲死」,意指因劇烈嘔吐、腹瀉(如霍亂、傷寒吐利)後,導致身體極度虛弱、氣陰兩傷,甚至元氣欲脫的危急狀態。此方重點在於補益虛損、調和胃氣,透過滋養與緩和之性,挽救垂危之陰陽。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雞子(雞蛋)

  • 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滋陰潤燥、養血安胎、補益脾胃之功。
  • 方中重用「10枚」,突出其大補陰液、扶助正氣之效,針對吐下後津液耗竭、形體羸瘦的狀態。雞蛋的卵白(蛋白)能清熱生津,卵黃(蛋黃)可滋陰養血,全卵合用能兼顧氣陰雙補。

2. 豉(淡豆豉)

  • 性味苦辛涼,歸肺、胃經,能宣鬱除煩、和胃化濁
  • 以「綿裹」煎煮,取其輕清之氣,避免渣滓刺激虛弱之胃;且豆豉發酵後具升散之性,可調暢氣機,防止大量雞蛋滋膩礙胃。
  • 與雞子配伍,一補一散,補而不滯,助脾胃升降復常。

治療原理

  • 津氣雙補:吐下過度,體內津液與陽氣隨之耗散,雞子直接補充精微物質,豉則輕宣透達,助氣化運行。
  • 和胃醒脾:豉的辛散能解除吐利後脾胃氣機鬱滯,雞子甘緩護胃,兩者協同恢復中焦運化功能。
  • 簡峻救急:古人於資源有限時,取雞子尋易得之物,針對「虛羸欲死」的急症,以高營養結合藥性調和快速穩住病情。

可能延伸功效

若從組成推測,此方或可應用於:

  • 熱病後期胃陰不足,口乾煩咳。
  • 產後或失血後氣血虛弱,佐以豆豉防壅滯。
  • 現代解讀:類似電解質流失後的營養補充,豉含微量酵素或助消化吸收。

此方體現「藥食同源」思維,以尋常食材組合化解危急重症,反映中醫「以簡馭繁」的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雞子10枚,豉4合(綿裹)。
以水5升,先煮雞子,取2升,納豉,又煮3-4沸,去滓,分2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雞子豉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四。 組成:雞子10枚,豉4合(綿裹)。 主治:吐下以後,虛羸欲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