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鬱李根皮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鬱李根皮性溫,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止血、消腫、解毒的功效。兩者配伍,可協同發揮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功效,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
- 滋陰養血: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補益腎陰,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鬱李根皮則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兩者合用,可有效改善血瘀症狀,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鬱李根皮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鬱李根皮善於清熱利濕,但其寒涼之性易傷陽氣,導致寒邪入侵。防風則可溫陽散寒,與鬱李根皮相輔相成,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弊。
- 協同止瀉:鬱李根皮丸主治濕熱下痢,而防風亦具有一定的止瀉作用。其疏風散寒可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有助於止瀉功效。防風與鬱李根皮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控制痢疾,緩解患者不適。
鬱李根皮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祛風濕: 鬱李根皮丸主治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獨活性溫,善於祛風散寒,並能通經絡、止痛。其加入方中,可與鬱李根皮相輔相成,增強散寒除濕之力,達到溫經通絡、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獨活除祛風濕外,亦具活血化瘀之功。鬱李根皮丸中加入獨活,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並消散瘀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鬱李根皮丸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青葙子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明目退翳之功效。鬱李根皮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青葙子可清熱涼血,解毒止血,與鬱李根皮、地榆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從而改善患者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鬱李根皮丸」的主要成分有生地黃、防風、獨活、青葙子等。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陰虛、血虛等症狀。
防風,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風邪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等症狀。
獨活,性溫,味辛,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青葙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眼紅、腫痛、翳障等症狀。
「鬱李根皮丸」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牙齦腫脹、牙根暴露、疼痛等症狀。
「鬱李根皮丸」中各味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防風發汗解表,散風邪;獨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青葙子清熱瀉火,明目退翳。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牙齦腫脹、牙根暴露、疼痛等症狀。
「鬱李根皮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在臨牀上有較好的療效。但是,由於中藥具有個體差異,因此在服用「鬱李根皮丸」之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服用。
傳統服藥法
鬱李根白皮2兩,熟乾地黃2兩,防風(去蘆頭)1兩,獨活1兩,青葙子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以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鬱李根皮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鬱李根白皮2兩,熟乾地黃2兩,防風(去蘆頭)1兩,獨活1兩,青葙子1兩。 主治:風熱所致的齒根宣露挺出。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