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楂衝劑

玉楂衝劑

YU ZHA CHONG J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藥知識手冊》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33%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竹在玉楂衝劑中,扮演著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角色。

玉竹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養胃生津的功效。玉楂衝劑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生津潤燥為主,而玉竹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協調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也能補充津液,減緩燥熱對人體的損傷,使藥效更溫和,更利於患者的康復。

玉楂衝劑中包含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功效。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所致的脘腹脹滿、食積不消等症狀,山楂能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胸悶、心痛、腹痛等症狀,山楂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山楂作為玉楂衝劑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改善食積不消、胸腹脹滿等症狀,起到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楂衝劑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高甘油三脂血症。
傳統功效

  1. 玉竹:性甘微寒,歸肺胃經,傳統用於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古代醫家認為其能「補中益氣」,兼能「除煩渴」,適用於陰虛內熱之證。在心血管相關疾病中,玉竹被用於緩解因陰虛血燥所致之胸悶、心悸,可能通過滋陰調血而間接改善心脈瘀阻。
  2. 山楂:性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傳統以消食化積、散瘀行滯為主,尤擅「化血塊、氣塊」。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指出山楂能「化飲食,消肉積」,並提及「行結氣,散瘀血」,提示其對血脂痰濁內蘊或血瘀導致的胸痹(類似現代冠心病)有一定緩解作用。

兩藥配伍,玉竹滋陰以固本,山楂化瘀以祛標,共奏「養陰活血、通絡降脂」之效,契合中醫「通補兼施」的治法,針對冠心病心絞痛屬陰虛夾瘀或痰瘀互結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理

  1. 藥對協同作用

    • 玉竹:現代研究顯示其含有多糖類成分,可能調節脂質代謝,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同時改善心肌缺血狀態。其養陰特性可理解為調節體內代謝環境,減少炎症反應對血管內皮的損傷。
    • 山楂:富含黃酮類及有機酸,能抑制膽固醇合成、促進脂質分解,並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其「化瘀」作用對應於現代醫學的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
  2. 方劑作用方向

    • 標本兼治:玉竹補陰以防津虧血稠(治本),山楂消積化瘀以暢通血脈(治標),符合中醫對胸痹「本虛標實」的病機認識。
    • 血脂調節:兩藥均被現代藥理證實具有降脂活性,玉竹可能通過提升脂蛋白酶活性加速甘油三酯代謝,山楂則直接抑制肝臟脂質合成,雙途徑協同降低血脂。
  3. 劑型設計意圖

    • 沖劑形式便於快速吸收,適合需要長期調理的代謝性疾病(如高脂血症),並能隨時服用以緩解胸悶、心痛等急性症狀,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靈活性。

總結

玉楂衝劑的設計邏輯融合中醫「養陰活血」理論與現代藥理證據,通過玉竹調節代謝基礎、山楂靶向消瘀降脂,共同作用於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環節。其古代功效主治與現代適應症高度吻合,反映傳統智慧與科學驗證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玉竹、山楂。
降低甘油三脂。
衝劑。每服1袋,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絞痛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

相同名稱方劑


玉楂衝劑, 出處:《中藥知識手冊》。 組成:玉竹、山楂。 主治:降低甘油三脂。主治:冠心病心絞痛,高甘油三脂血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