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莨菪丸之所以含有莨菪,是因為莨菪具有以下藥理作用:
- 解痙止痛: 莨菪能抑制乙醯膽鹼的作用,達到舒緩平滑肌痙攣的效果,可有效緩解腸胃絞痛、膽絞痛等疼痛。
- 鎮靜安神: 莨菪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達到鎮靜安神、解除焦慮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失眠、焦慮等症。
因此,莨菪丸中加入莨菪,正是利用其解痙止痛、鎮靜安神的藥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莨菪丸主治功效分析
莨菪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久痢不止,變種種痢,兼脫肛
這是莨菪丸最主要的適應症,在多篇古文中都有提及,例如:
- 《本草綱目》:「久痢不止,變種種痢,兼脫肛:莨菪丸...」
- 《聖濟總錄》:「治久痢不瘥成腸垢...治久痢腸滑,下垢不止羸困,莨菪丸方」
- 《太平聖惠方》:「治痢疾時久不瘥。變種種痢。兼脫肛。莨菪丸方。」、「治久痢。腸滑不止。下腸垢。羸困。莨菪丸方。」
這些文獻都明確指出莨菪丸可用於治療長期、反覆發作、遷延不癒的痢疾,甚至伴隨脫肛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莨菪丸的主要成分為莨菪子,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莨菪子可以治療「冷疳痢下」和「赤白下痢腹痛,腸滑後重」,表明其具有止瀉、止痛、收斂的作用。此外,方劑中常搭配大棗、醋等,可能起到補益脾胃、固澀止瀉的作用。
2. 水腫
- 《本草綱目》:「羚羊肺本草不收。《千金翼》載太醫山連治韋司業水腫莨菪丸用之,蓋取其引藥入肺,以通小便之上源也。」
- 《外臺秘要》:「千金翼療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山璉治韋司業得差...莨菪丸方。」
- 《千金翼方》:「治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
以上文獻記載莨菪丸配合羚羊肺(或青羊肺)可用於治療水腫,特別是小便不利的類型。
治療原理分析:
這裡的莨菪丸配方有所不同,加入了羚羊肺。古人認為羚羊肺可以「引藥入肺,以通小便之上源」,即通過宣發肺氣,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莨菪子在此方中可能起到輔助作用。
3. 風癲
- 《聖濟總錄》:「治風癲。如才得病者。服藥三日愈。間日發者。十日愈。五日發者。二十日愈。半年一發者。服一月愈。莨菪丸方」
文獻記載莨菪丸可以治療風癲,且根據發病頻率不同,療程也有所區別。
治療原理分析:
此處的莨菪丸僅由莨菪子一味藥組成。由於缺乏更多關於風癲的描述,難以確切分析其治療原理。
4. 小兒疳痢
- 《聖濟總錄》:「治小兒疳痢,面黃體瘦,盜汗壯熱,心腹虛脹,皮毛焦枯。莨菪丸方」
此文獻提到莨菪丸可以治療小兒疳痢,症狀包括面黃體瘦、盜汗、發熱、腹脹等。
治療原理分析:
此處的莨菪丸配方複雜,包含多味藥物。由於缺乏具體藥物組成,難以進行詳細的治療原理分析。但根據症狀描述,推測此方可能具有健脾消積、清熱除濕等功效。
總結
莨菪丸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久痢不止、變種種痢、兼脫肛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可能與莨菪子本身的止瀉、止痛、收斂作用有關。此外,莨菪丸在不同醫家的醫案中也用於治療水腫、風癲、小兒疳痢等病症,其配方和治療原理也有所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缺乏現代醫學研究支持,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文獻,僅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莨菪子2兩(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曬乾,炒令黑黃色),乾薑2兩(炮裂,銼),白礬2兩(燒令汁盡)。
上為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莨菪丸, 出處:《本草圖經》引《小品方》(見《證類本草》卷十。 組成:莨菪3升。 主治:癲狂。
莨菪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莨菪子2兩(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曬乾,炒令黑黃色),乾薑2兩(炮裂,銼),白礬2兩(燒令汁盡)。 主治:久痢,腸滑不止,下腸垢,羸困。
莨菪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莨菪子1斤(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曬乾,炒令黃黑色,細碎研),酽醋2升,青州棗1升(煮,去皮核)。 主治:痢疾時久不癒,變種種痢,兼脫肛。
莨菪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莨菪子1兩(醋浸1宿,炒黑色),木香1錢,胡黃連1錢,蘆薈(研)1錢,訶黎勒皮2枚,肉豆蔻(大者)1枚(去殼)。 主治:小兒疳痢,面黃體瘦,盜汗壯熱,心腹虛脹,皮毛焦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