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散

LANG D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18%
脾經 18%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莨菪散中包含莨菪,主要原因是其鎮痛、解痙功效。

莨菪中含有莨菪鹼,具有抗膽鹼作用,可抑制肌肉痙攣,緩解疼痛。同時,莨菪鹼還具有抑制神經傳導的作用,可減輕疼痛感。

此外,莨菪散還可能包含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以增強其鎮痛、解痙功效,並治療相關疾病。

莨菪散中加入鱉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鱉頭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輔助莨菪散清熱解毒,治療熱毒熾盛、癰疽腫毒等病症。
  2. 滋陰潤燥: 鱉頭富含膠質蛋白,有滋陰潤燥、補虛強壯的功效。可緩解莨菪散中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力更柔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總而言之,鱉頭的加入,既能增強莨菪散的清熱解毒功效,又能緩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莨菪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莨菪子: 改善消化不良。
  • 鱉頭: 減輕疼痛和炎症、提高免疫力、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緩解肌肉痠痛、幫助治療關節炎、消除體內毒素、改善睡眠品質、加速傷口癒合、調整荷爾蒙水平、強化心臟功能,古代功效主治是痢後脫肛。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莨菪散主要被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癲疾 (癲癇)

  • 古文出處: 《小品方》、《肘後備急方》
  • 症狀描述: 發作時身體僵直、昏仆、不省人事、言語障礙、幻視 (妄見鬼)。
  • 治療原理:
    • 《小品方》與《肘後備急方》中皆提到使用莨菪子,以酒浸泡後製成藥散或藥丸服用。
    • 《肘後備急方》進一步描述了服藥後的反應:「口面當覺急,頭中有蟲行者,額及手足應有赤色處,如此必是瘥候」。這可能與莨菪子的藥理作用有關。莨菪子具有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可能通過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來控制癲癇發作。服藥後的反應,可能是藥物起效的表現。

2. 癲狂

  • 古文出處: 《肘後備急方》、《小品方》
  • 症狀描述: 精神錯亂,行為異常。
  • 治療原理:
    • 與癲疾的治療原理類似,莨菪子可能通過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來緩解癲狂的症狀。

3. 痢後脫肛

  • 古文出處: 《聖濟總錄》
  • 症狀描述: 痢疾之後,出現直腸脫垂的症狀。
  • 治療原理:
    • 《聖濟總錄》記載的莨菪散包含莨菪子和鱉頭兩味藥。
    • 鱉頭在古籍中記載有治療「痢後脫肛」的功效。鱉頭可能具有收斂、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直腸脫垂的症狀。
    • 莨菪子與鱉頭合用,可能增強療效。

總結

莨菪散是一個古方,根據古籍記載,它被用於治療癲疾、癲狂和痢後脫肛等病症。其主要成分莨菪子和鱉頭,分別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莨菪子可能通過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來控制癲癇發作和緩解癲狂症狀;鱉頭則可能通過其收斂、消炎的特性來改善痢後脫肛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莨菪子(炒黃)半兩,鱉頭2枚(燒灰),鐵精半兩(研)。
上為末。
每服2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晚再服;仍將藥末少許裛肛上,炙故麻履底挼入,即不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莨菪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莨菪子(炒黃)半兩,鱉頭2枚(燒灰),鐵精半兩(研)。 主治:痢後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