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浸方

LANG DANG JI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33%
胃經 33%
肝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莨菪浸方」中包含「莨菪」,主要原因有二:

  1. 主治功效: 莨菪為茄科植物,其根部含莨菪鹼、東莨菪鹼等生物鹼,具有解痙止痛、鎮靜安神、抗炎消腫等功效。因此,在「莨菪浸方」中,莨菪起到主要的藥用作用,針對特定的病症發揮藥效。
  2. 藥理特性: 莨菪鹼類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能抑制神經傳導,達到解痙止痛的效果。在傳統醫學中,莨菪常被用於治療痙攣、疼痛、哮喘等疾病,因此在「莨菪浸方」中,莨菪的藥理特性與方劑的功效相符合。

總之,「莨菪浸方」中包含「莨菪」,是基於莨菪的藥用功效和藥理特性,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莨菪浸方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出處

《聖濟總錄》| 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主治

惡刺。

治療原理分析

莨菪浸方,顧名思義,是以莨菪根為主藥,煎煮成湯劑,用於浸洗患處的一種外治方法。

莨菪 在古籍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對抗「惡刺」。在現代藥理學中,莨菪被認為有鎮靜、止痛的作用,可以舒緩「惡刺」造成的疼痛與不適。

「惡刺」 根據原文的描述以及同時列出的其它方劑,應是指古代外科的一種病症,其主要症狀很可能是腫痛的瘡瘍,以及一些皮膚感染。

綜合分析古文內容,可以推測「莨菪浸方」的治療原理如下:

  1. 清熱解毒: 莨菪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從而消除「惡刺」的病因。
  2. 外用浸洗: 通過將患處浸泡在莨菪根煎煮的藥液中,可以使藥液直接作用於患處,有效成分直接滲透入病灶,發揮其藥理作用。
  3. 冷即易: 保持藥液溫熱,反覆浸洗可以使藥力持續作用於患處,起到更好的效果。

而古文中所列的其它方劑,如蔥蒲膏方、野狐膏方、蒼耳洗方等,也都是用於治療「惡刺」的外治方劑。這些方劑或以清熱解毒為主,或以消腫止痛為要,或以排膿拔毒為功,其治療原理與莨菪浸方類似,都是通過外用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以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莨菪浸方作為一種外治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是利用莨菪的清熱解毒功效,通過浸洗患處的方式,使藥力直達病灶,從而達到治療「惡刺」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莨菪根。
上煮水浸之,冷即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莨菪浸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莨菪根。 主治:惡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