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牢牙定痛膏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鎮痛止癢: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痛止癢的功效,可緩解牙痛、牙齦腫痛等症狀,並消炎止痛。
- 平肝潛陽,安神定志: 珍珠能平肝潛陽,安神定志,有助於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牙痛,並改善睡眠品質,減輕疼痛帶來的精神壓力。
總之,珍珠在牢牙定痛膏中發揮著清熱解毒、鎮痛止癢,以及平肝潛陽、安神定志的作用,有效緩解牙痛症狀。
牢牙定痛膏中加入琥珀,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痛止痛: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鎮痛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其對牙痛、齒齦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可緩解疼痛,改善牙齒不適。
- 活血化瘀: 琥珀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牙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炎止痛,加速牙痛的恢復。
因此,牢牙定痛膏中加入琥珀,可發揮其鎮痛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牙痛的功效。
牢牙定痛膏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其鎮靜止痛的功效。龍骨性寒,味甘鹹,歸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收斂止痛的作用。其鎮靜安神的作用,能緩解牙痛時伴隨的疼痛和不安,而收斂止痛的功效則直接作用於牙痛部位,減輕疼痛感。此外,龍骨還有固腎的作用,可輔助治療因腎虛引起的牙痛。因此,龍骨在牢牙定痛膏中扮演著重要的止痛安神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牢牙定痛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牙痛」與「牙動」,針對牙齒疼痛不穩、鬆動之證。從方名「牢牙定痛」可知,其作用兼具「固齒」與「止痛」兩大功能,推測適用於因虛火浮越、腎氣不固,或外傷導致的牙齒動搖疼痛,屬局部外治法。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功效
- 珍珠:味甘鹹性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局部外用可緩解牙齦腫痛,促進組織修復。
- 琥珀:甘平質重,能活血散瘀、鎮靜安神,外用可減輕疼痛,改善牙齦氣血壅滯。
- 龍骨:澀平,主收斂固脫,含礦物質可吸附於牙面,輔助固定鬆動牙齒,兼能止血。
- 象齒(非牙):此處應為象皮或象骨,取其堅固之性,類比「以形固形」,傳統認為能強健牙根。
- 澱粉:作為賦形劑,調和藥性,增加黏附力。
輔料與製法原理
- 槐、柳枝灰淋水:槐枝清熱涼血,柳枝祛風止痛,燒灰後取其鹼性成分(類似傳統「灰鹼」),可軟化牙垢、輕微消炎。
- 黃蠟為基質:具密封性,能黏附藥物於患處,形成保護膜,兼緩釋藥效。
三、配伍邏輯推論
全方以「礦物藥」與「動物藥」為主,側重物理性固護與鎮痛:
- 收斂吸附:龍骨、澱粉形成薄膜,暫時固定牙齒;珍珠、琥珀填塞牙齦縫隙,減少晃動。
- 清熱鎮痛:珍珠、琥珀涼潤之性可抑制局部虛火,槐柳枝灰輔助清潔牙周。
- 象齒隱喻:傳統「同氣相求」思維,取堅硬之物強化牙體。
四、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外敷形成「物理性固定」,結合礦物藥吸附止痛與草木灰清潔作用,直接作用於牙齦與牙根,緩解疼痛與鬆動。其設計反映古代「從外治內」的思維,針對症狀急治其標,雖非現代牙科根治之法,但符合傳統簡便外治邏輯。
傳統服藥法
珍珠1錢,琥珀1錢,龍骨1錢,象齒(不用牙)1錢,澱粉1錢。
止痛牢牙。
上為細末,先將槐、柳枝各半燒灰2升,淋水一碗乾小鐵鍋內,入黃蠟一兩,火熬水盡為度,仍將蠟溶開,投前五味藥末於內成膏。
用厚紙熱鐵枕上攤成蠟紙,裁作4分闊、4寸長條子,臨臥貼於牙上,天明除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鎮靜安神、定驚止痛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嗜睡、頭暈等副作用。
- 本方有固齒安神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牢牙定痛膏,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九。 組成:珍珠1錢,琥珀1錢,龍骨1錢,象齒(不用牙)1錢,定粉1錢。 主治:止痛牢牙。主治:牙痛,牙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