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藤丸

JIAO T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21%
肝經 20%
腎經 12%
肺經 8%
大腸經 4%
胃經 4%
膽經 4%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交藤丸方中加入血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血竭性味苦、甘、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交藤丸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血竭的加入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補血益氣,強筋健骨: 血竭同時具有補血益氣、強筋健骨的功效。交藤丸中常配伍補氣活血的中藥,如當歸、川芎等,血竭的加入可增強補血益氣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肢體乏力、腰膝酸軟等症狀。

交藤丸中加入馬藺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馬藺根性寒,味苦,入肝、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其可針對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諸多病症,如濕熱下注引起的陰癢、帶下,以及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等,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交藤丸中其他藥材如地黃、山藥等,主要作用於滋陰補腎,而馬藺根的清熱利濕作用,則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腎虛症狀,達到整體平衡的效果。

交藤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藥性辛熱,能夠深入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腰腿疼痛等。

烏頭在交藤丸中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夠發揮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效用,同時也能起到溫補陽氣、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陽虛氣弱、四肢冰冷等病症。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且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交藤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體力: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交藤丸主要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血不足、頭昏目眩等症狀,而人參能有效提升患者體力,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整體康復。
  2. 扶正祛邪,增強抗病力: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交藤丸也常用於一些抵抗力較弱的患者,人參的加入能有效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增強治療效果。

交藤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痙攣及肌肉緊張等症狀。在其成分中,鉛丹的添加是有其特殊的目的。鉛丹,即鉛汞,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的效果。其性質偏寒,能夠幫助平衡體內的熱與寒,對於某些因熱邪引起的疾病,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然而,鉛丹的用量和使用需謹慎,因其含有重金屬成分,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害處。因此,在使用含有鉛丹的方劑時,應遵循醫師的指導,確保安全合理的應用。總的來說,交藤丸中的鉛丹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達到調和陰陽、治療病症的效果,但須謹慎使用,避免潛在的毒性危害。

交藤丸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補益肝腎,烏髮黑髮: 何首烏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精血,促進頭髮生長,烏髮黑髮。交藤丸主治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鬚髮早白、頭昏耳鳴、腰膝痠軟等症,而何首烏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2. 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何首烏亦可滋陰養血,潤腸通便,對於因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肢體乏力等症亦有改善作用。交藤丸中加入何首烏,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交藤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交藤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燥熱的藥物,甘草可中和這些藥物的偏性,使藥性更平和,減輕副作用。
  2. 益氣健脾: 甘草能益氣健脾,補中益氣,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交藤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滋補性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補益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交藤丸中起着調和藥性和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交藤丸」主治功效分析

中藥方劑「交藤丸」的主治功效可從《華佗神方》和《楊氏家藏方》兩個出處進行分析:

一、《華佗神方》版本

在《華佗神方》中,「交藤丸」主要被描述為具有**「駐顏長壽,祛百疾」**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

  • 何首烏(交藤根): 一斤
  • 茯苓: 五兩
  • 牛膝: 二兩

治療原理分析:

此版本「交藤丸」的配方以何首烏為主藥,配以茯苓和牛膝。何首烏,即交藤根,被認為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的功效,在古代常被用於延年益壽。茯苓健脾利濕,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三藥合用,重在滋補肝腎、健脾益氣,從而達到「駐顏長壽,祛百疾」的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此方可能具有抗衰老、調節免疫等作用,但其具體機制和療效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二、《楊氏家藏方》版本

在《楊氏家藏方》中,「交藤丸」則明確指出主治**「漏瘡」**。其組成包括:

  • 血竭: 半兩
  • 馬藺根: 一斤
  • 川烏頭: 二兩
  • 人參: 二兩
  • 黃丹: 二兩
  • 何首烏: 四兩
  • 甘草: 二兩

治療原理分析:

此版本「交藤丸」的配方較為複雜,除了何首烏外,還加入了血竭、馬藺根、川烏頭、人參、黃丹、甘草等多味藥材。針對「漏瘡」的治療,各藥材發揮的作用如下:

  • 血竭: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為治療瘡瘍的要藥。
  • 馬藺根: 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控制漏瘡的炎症反應。
  • 川烏頭: 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局部氣血運行。
  • 人參: 補氣扶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瘡口癒合。
  • 黃丹: 即鉛丹,具有拔毒生肌、收濕斂瘡的功效,主要用於外用。
  • 何首烏: 滋補肝腎,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瘡口癒合。
  • 甘草: 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綜合來看,此版本「交藤丸」通過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溫經散寒、補氣扶正等多種途徑,內外兼治,以達到治療「漏瘡」的目的。

總結

「交藤丸」在不同古籍中記載的功效和組成有所不同。《華佗神方》版本側重於養生保健,而《楊氏家藏方》版本則明確用於治療「漏瘡」。這反映了中藥方劑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因醫家經驗和應用場景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無論是哪個版本,「交藤丸」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血竭半兩(別研),馬藺根1斤,川烏頭2兩(炮,去皮臍),人參(去蘆頭)2兩,黃丹2兩(水飛),何首烏4兩,甘草2兩(炙)。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送下。候服藥了,用茵陳湯洗之,如瘡乾無膿血後,用三黃散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交藤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血竭半兩(别研),馬藺根1斤,川烏頭(炮,去皮臍)2兩,人參(去蘆頭)2兩,黃丹2兩(水飛),何首烏4兩,甘草2兩(炙)。 主治:漏瘡。

交藤丸,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 交藤丸(《中藏經》卷下。)出處:《中藏經》卷下。組成:交藤根1斤(紫色者,河水浸7日,竹刀刮去皮,曬乾),茯苓5兩,牛膝2兩。主治:駐顔長算,祛百疾,久服延夀。 。 主治:駐顔長算,祛百疾,久服延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