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棗丹

綠棗丹

LU ZAO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5%
胃經 15%
膽經 15%
肺經 9%
心經 9%
脾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綠棗丹方劑中包含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綠棗丹以滋陰潤燥為主,加入大棗可以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營養吸收,更好地發揮滋陰潤燥的效果。

2. 調和藥性:綠棗丹中可能包含其他性寒涼的藥材,大棗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避免藥性過寒而傷及脾胃。

中藥方劑[綠棗丹]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綠棗丹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綠棗丹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綠棗丹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冰片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散炎症,緩解疼痛。
  2. 開竅醒神,促進藥效: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綠棗丹中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冰片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藥效,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綠棗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綠棗丹主治「下疳,龜頭爛去一半者」,屬中醫外科瘡瘍範疇。下疳為前陰潰爛之症,多因濕熱毒邪下注,或淫毒浸染所致,嚴重者可腐蝕肌膚見骨。此方外用以解毒斂瘡、祛腐生新,針對潰爛已深、局部化膿壞死之重症,顯示其「拔毒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紅棗(去核)
    紅枣甘温,本為補脾和藥之品,此方取棗肉煅炭後,質地鬆散能吸附膿腐,且具緩和刺激之性,外敷可助瘡面修復。古人以「棗炭」用於瘡瘍,取其「緩急斂瘡」之意。

  2. 銅綠(煅紅)
    銅綠為銅鏽,性酸澀平,有毒,傳統用於蝕腐殺蟲、收濕斂瘡。此方以銅綠「煅紅」後,減其毒性,存其燥濕收斂之力,配伍紅棗煅炭,共成「煅製毒藥」以攻腐穢,直達潰爛深處。

  3. 冰片少許
    冰片辛香走竄,能清熱止痛、透肉通絡。此處用之助藥性滲透,兼緩煅藥之燥烈,並借其芳香之性「開竅逐穢」,防止毒邪內陷。

配伍思維
全方以「煅法」為核心,銅綠煅後減毒存效,紅棗煅炭增吸附性,冰片反佐以調和。三藥共奏「蝕腐不傷新肉」之效,體現「以毒攻毒」與「煅製斂瘡」的中醫外治理念,適於濕毒壅盛、血肉腐敗之重症。其機推測為局部抗菌、燥濕斂滲,促進瘡面由腐轉新。

傳統服藥法


大紅棗(去核),銅綠1塊(包在棗內煅紅),冰片少許。
上為細末。
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綠棗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適。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綠棗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紅棗(去核)、銅綠1塊(包在棗內煅紅),冰片少許。 主治:下疳,龜頭爛去一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