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食方
XIAO DOU SH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寒 (0.2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0%
腎經 10%
小腸經 10%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豆食方」中包含「赤小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強於白小豆,能有效清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問題。
- 健脾和胃: 赤小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因此,赤小豆在「小豆食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水腫、脾胃虛弱等病症,達到調理身體的目的。
小豆食方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體劑型: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可以將藥材粉末粘合在一起,形成固體的丸劑或散劑,方便服用和保存。
- 緩和藥性: 蜂蠟本身性平,味甘,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緩和藥材的寒涼或溫燥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
因此,蜂蠟在小豆食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有助於藥劑的成型,又可調節藥性,提升藥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豆食方」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依據: 《聖濟總錄》| 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方劑組成:
- 赤小豆(揀擇淨洗一升)
- 黃蠟(三兩)
主治: 傷寒後,水穀痢。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小豆食方」主治「傷寒後,水穀痢」。傷寒後期,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導致水穀不化,形成完穀不化的腹瀉,即水穀痢。
赤小豆: 在方劑中擔任主要治療角色。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的功效。針對「水穀痢」,赤小豆可發揮以下作用:
- 利水: 赤小豆能夠利水除濕,減輕腸道內的水濕停滯,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
- 健脾益胃: 赤小豆可以健運脾胃,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改善消化不良的狀況,從根本上治療水穀不化的問題。
黃蠟: 在方劑中起到輔助作用。黃蠟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在此方劑中,黃蠟的加入可能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 潤腸通便: 部分水穀痢患者可能伴有大便不暢的情況,黃蠟的潤腸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一症狀。
- 協調藥性: 黃蠟質地黏稠,可能起到一定的固澀作用,與赤小豆的利水作用相協調,防止利水過度。
- 賦形作用: 古代製劑技術有限,黃蠟可能有助於藥物的成型和服用。
總結:
「小豆食方」以赤小豆為主,黃蠟為輔,通過利水健脾與潤燥固澀的結合,達到治療傷寒後水穀痢的目的。該方劑針對病機,選藥精簡,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小豆(揀擇淨,洗)1升,黃蠟3兩。
以水2升,旋旋下水,煮令極爛,隨意食之,不拘食前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
相同名稱方劑
小豆食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小豆(揀擇淨,洗)1升,黃蠟3兩。 主治:傷寒後,水谷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