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湯

TAO Y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小腸經 14%
胃經 14%
三焦經 8%
肝經 8%
脾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6%
膀胱經 6%
肺經
小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桃葉湯中加入燈心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燈心草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桃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與燈心草相配,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小便赤澀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燈心草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桃葉則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二者合用,可有效改善水腫伴隨的炎症反應,加速水腫消退。

桃葉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桃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口渴便祕等症。

2. 引熱下行:芒硝入胃,能引熱下行,使熱邪從大便排出,同時也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此作用配合桃葉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便祕、腹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桃葉湯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的作用,可助桃葉散寒解表,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蔥白與桃葉相配,可增強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作用。蔥白中含有的揮發油,具有刺激性,可使藥力更容易透過皮膚和黏膜,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桃葉湯中加入蔥白,可有效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感冒,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桃葉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中醫古籍內容,桃葉湯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通便:

    • 《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皆記載桃葉湯可用於治療「小兒大便不通,臍腹妨悶」。
    • 《聖濟總錄》中也有類似記載,並指出可用於治療「小兒乳食不化,腹急氣逆」。
  2. 解表發汗,治療外感:

    • 《本草圖經》、《本草綱目》皆引述張文仲《備急方》中「支太醫桃葉湯熏法」,用於治療「天行病」,通過煮桃葉水熏蒸,使患者出汗,並灸大椎穴,以達到治療目的。
    • 《外臺秘要》也提到「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並指出「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並宜老小」。
    • 《醫心方》中記載的「僧深方」中,桃葉湯被用於治療「勞瘧」,通過內服桃葉與恆山浸泡的酒來達到治療效果。
  3. 驅邪辟穢:

    • 《衛生易簡方》、《急救廣生集》、《秘傳外科方》、《醫鏡》、《種杏仙方》皆有記載用桃葉湯調服雄黃末,治療「中鬼氣」、「中惡天吊」等症狀,認為桃葉湯有辟邪的作用。
    • 《急救廣生集》、《醫鏡》還提到用桃葉湯浴兒,以辟除惡鬼之氣。
  4. 外用治療瘡瘍:

    • 《幼幼新書》引述《聖惠》方,用桃葉湯清洗「小兒頭面身體有惡氣,數起生瘡」。
    • 《太平聖惠方》也記載了用桃葉湯清洗瘡瘍的方法,並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
    • 《證類本草》引述崔元亮《海上方》,用桃花末治療面上瘡,黃水出,並眼瘡。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功效可以看出,桃葉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發汗解表: 桃葉湯通過熏蒸或內服的方式,促進人體發汗,從而達到解表的目的。這與中醫「汗法」的原理相符,通過發汗將體內的邪氣排出。

  2. 通腑瀉下: 桃葉湯用於治療小兒大便不通,可能是因為桃葉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或者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巴豆)協同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

  3. 辟邪驅鬼: 古代中醫認為某些疾病是由於「鬼氣」、「邪氣」侵襲所致,而桃木、桃葉在傳統文化中被認為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桃葉湯被用於驅邪辟穢。

  4. 清熱解毒: 桃葉湯外用於清洗瘡瘍,可能是因為桃葉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夠抑制瘡瘍的炎症反應。

  5. 藥物配伍: 古籍中記載的桃葉湯,往往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如巴豆、雄黃、生薑、橘皮等,這些藥物與桃葉相互作用,增強了療效。例如,《幼幼新書》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桃葉湯常與巴豆同用,巴豆具有峻瀉作用,可以加強通便效果;而與生薑、橘皮同用,則可以溫中和胃,緩解巴豆的刺激性。

總體而言,桃葉湯是一個具有多種功效的古方,其治療原理涉及發汗解表、通腑瀉下、辟邪驅鬼、清熱解毒等多個方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學的理論和認識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桃葉湯的具體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來驗證。

傳統服藥法


桃葉14枚,恆山4兩。
上以酒2升,漬1宿,露著中庭,刀著器上,明旦發日凌晨漉去滓,微溫令暖,一頓服之。必吐。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肺結核大便秘結瘧疾軟性下疳幼兒大便不通

相同名稱方劑


桃葉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支太醫方》。 組成:桃葉。 主治:天行病。

桃葉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桃葉14枚,恆山4兩。 主治:勞瘧。

桃葉湯,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傷寒類要》。 組成:桃葉3兩。 主治:小兒傷寒、時氣。鼻疳瘡。

桃葉湯,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桃葉1握,水通2兩,燈心5大束,川朴消1兩,蔥白7莖。 主治:小兒大便不通,臍腹妨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