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八 (1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9)

1. 癰疽敷藥門主方

用炭火煅紅,以好米醋淬之,如此煅煉十次,研令極細,二兩,研得不極細,塗之極痛,若細而嫩,大能止痛,排膿收口),白蘞(研細,二兩),鹿角(不用自脫者,必取生帶腦骨者,去腦骨燒灰,截二三寸長,炭火煅令煙盡,研細,四兩)

凡用時量藥末多寡,用經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眼沸,卻旋旋入前三味藥末內,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令稀稠合宜,取出瓷盆內候冷,以紙蓋固,勿令著塵灰。每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癰疽膿血至淨,以舊綿挹干,用鵝翎掃敷四圍,凡有赤處盡塗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以出膿血,使熱毒之氣隨出。

如瘡未潰,能令內消;如已潰則排膿如淌水,則逐日見瘡收斂;如患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布片塗藥以貼瘡上;如內膜才穿,亦能取安。洗瘡勿以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著瘡,更忌有腋氣之人,及行經婦女,或有孕人,見合藥亦宜禁忌。外取好米醋一大碗,收瓷器,候逐日用藥於瘡上,久則其藥干,常用鵝翎蘸醋掃上,可令其藥常潤也。初用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後兩日一換藥。

水澄膏(《集驗》),敷熱毒腫痛,紅赤神效,皮膚白色者勿用。

大黃,黃柏,鬱金,白芨,朴硝,天南星,黃蜀葵花(各一兩)

研細末。每用新汲水一盞半,稱藥末二錢攪,調勻候澄底者,去浮水,敷於腫焮處,貼之如干燥,唾津潤之。

烏龍膏(《集驗》),敷腫毒癰疽,收赤暈。

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二兩),小粉漿(四兩),草烏(五錢)

共入鐵銚內,慢火炒焦研細,出火毒,再研細,用水調敷四圍,中留頂出毒氣,或用醋調。

宣毒散,敷初起及灸後,腫消暈聚。

露蜂房(炒焦三兩),天南星,赤小豆(各一兩),小米(一合),生草烏(一錢),生白礬(五分)

研細末,淡醋調塗四畔,干即再上。

清涼膏(《啟玄》),敷癰腫焮痛。生大黃(研末),醋調敷。

金蟾膏(《啟玄》),敷發背疔毒。活蛤蟆一個去骨,搗如膏,敷患上留頭;如無頭,都敷上,大有神效。一二日揭去,不過換敷二個全好。

火龍膏(《啟玄》),敷陰發背,出黑水不知痛。新火姜六月六日曬乾研末,瓷瓶收貯,每用以鮮豬膽汁調敷周圍,皮紙遮蓋,干則熱水潤之。知痛時黑水自出為妙,如不知痛,雖出黑水難治。

隔皮取膿散(竇太師)

驢蹄(細末),五倍子(各一兩),白鹽(五錢),草烏(去皮,四錢),蕎麥麵(炒,二兩)

共研,水調作餅,慢火炙黃,去火毒,研細醋調成膏攤貼,其腫漸退。

鐵箍散(《青囊》)

芙蓉葉,生大黃,牛蒡子,白芨,雄黃(各等分)

共研細。看瘡勢大小,或稱三錢或五錢,以雞翎攪入雞蛋清內調敷四圍,束毒不致走散開大。

白話文:

癰疽敷藥主要配方

將木炭燒紅,用好的米醋淬火,這樣反覆鍛燒十次,然後磨成極細的粉末,約二兩。如果磨得不夠細,塗抹時會非常疼痛。如果磨得細而軟,則能有效止痛、排膿並使傷口癒合。另外,準備白蘞(磨成細末,二兩)和鹿角(不要用自然脫落的,必須取帶有腦骨的,去除腦骨後燒成灰,截取二三寸長,用炭火煅燒至冒煙停止,然後磨成細末,四兩)。

使用時,根據藥末的用量多少,將陳年好米醋倒入銀或石製的容器中,加熱至像魚眼般冒泡時,慢慢倒入之前準備好的三種藥末,用竹製攪拌器不停攪拌一兩個小時,使藥膏濃稠度適中。然後取出放入瓷盆內,待冷卻後用紙蓋好,避免沾染灰塵。每次使用時,先用豬蹄湯清洗乾淨癰疽上的膿血,用舊棉布吸乾,然後用鵝毛筆掃塗在患處周圍,凡是紅腫的地方都要塗到,只在中心留一個像銅錢大小的開口,以便膿血排出,讓熱毒之氣散發出來。

如果瘡還沒破潰,能使其消散;如果已經破潰,則能使其像流水般排出膿液,瘡口會逐漸收斂;如果患瘡時間較長,導致肌肉腐爛、筋骨外露,則用舊布片塗上藥膏貼在瘡上;如果內膜剛穿破,也能使其痊癒。清洗瘡口時,不要用手觸碰嫩肉,也不要用口氣吹到瘡口,更要避免有狐臭的人、經期婦女或孕婦接觸到藥膏。另外,取一大碗好米醋,裝在瓷器中,每日用藥塗於瘡上,如果藥膏乾了,可用鵝毛筆沾醋掃在上面,保持藥膏濕潤。最初使用時,每日清洗並更換一次藥膏,十日後改為兩日更換一次。

水澄膏 (出自《集驗方》) 此藥膏敷於熱毒腫痛、紅腫發熱的症狀,效果非常好,但皮膚白皙的人不宜使用。 藥材:大黃、黃柏、鬱金、白芨、朴硝、天南星、黃蜀葵花各一兩,磨成細末。 使用方法:每次取新汲取的清水一碗半,加入藥末二錢攪拌均勻,待沉澱後去除上面的浮水,將底下的沉澱物敷於腫脹紅熱處。藥膏乾燥時,可塗上唾液保持濕潤。

烏龍膏 (出自《集驗方》) 此藥膏敷於腫毒癰疽,能消除紅腫暈圈。 藥材: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二兩,小粉漿四兩,草烏五錢。 使用方法:將所有藥材放入鐵鍋中,用小火炒至焦黃,取出冷卻後磨成細末,用水調和敷在患處周圍,中心留出一個頂端以便毒氣排出,或用醋調和。

宣毒散 此藥散敷於瘡瘍初起或艾灸後,能消腫並使紅暈消散。 藥材:露蜂房(炒焦)三兩,天南星、赤小豆各一兩,小米一合,生草烏一錢,生白礬五分。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淡醋調勻塗在患處四周,藥膏乾燥時再塗抹。

清涼膏 (出自《啟玄》) 此藥膏敷於癰腫紅腫疼痛處。 藥材:生大黃(磨成細末)。 使用方法:用醋調和後敷於患處。

金蟾膏 (出自《啟玄》) 此藥膏敷於背部疔瘡。 使用方法:取一隻活蛤蟆,去骨搗成膏狀,敷在患處,保留蛤蟆頭;若無頭,則全部敷上,效果顯著。一兩天後揭去,一般更換兩次就能痊癒。

火龍膏 (出自《啟玄》) 此藥膏敷於陰部或背部的瘡瘍,能使黑水排出且無疼痛感。 藥材:新鮮生薑在農曆六月初六曬乾後磨成末,用瓷瓶裝好。 使用方法:每次取用時,用新鮮豬膽汁調和塗於患處周圍,用薄紙遮蓋,藥膏乾燥時用熱水潤濕。當感覺到疼痛時,黑水自然排出為佳;若無疼痛感,即使排出黑水也難以治癒。

隔皮取膿散 (竇太師方) 藥材:驢蹄(細末)、五倍子各一兩,白鹽五錢,草烏(去皮)四錢,蕎麥麵(炒)二兩。 使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用水調成餅狀,用小火烤至微黃,去除火毒後再磨成細末,用醋調成膏狀攤在患處,腫脹會逐漸消退。

鐵箍散 (出自《青囊》) 藥材:芙蓉葉、生大黃、牛蒡子、白芨、雄黃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末。根據瘡瘍的大小,取用三錢或五錢,用雞毛攪入雞蛋清中調和,敷在患處四周,可束縛毒氣,使其不會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