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癧法門

《痰癧法門》一書,由民國時期醫家李子毅所著,成書於西元1918年。此書承載著作者家族治療痰癧(在傳統中醫範疇中,痰癧通常指頸部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結核,或因痰濕凝滯形成的結塊性疾病)的經驗與智慧,旨在推廣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期減輕廣大民眾因罹患此疾所受的痛苦,並將其家族數代傳承的醫術公諸於世,廣開方便法門。這是一部基於臨床實踐和家族傳承的醫學著作,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中醫對於這類疾病的認識與治療策略。

從作者的《自序》中,可以清楚看到其撰寫此書的動機與抱負。李子毅醫師出身於醫學世家,祖上自曾祖父輩便開始鑽研並治癒痰癧。親見先人魚泉公(其父)具備高超醫術,審症施治,治癒無數患者,甚至對貧困者施醫贈藥而不求回報,李子毅深受感召。光緒丙戌年(1886年),先父辭世後,祖母囑咐他繼承家族醫術,濟人急難,宏揚慈善。李子毅謹遵祖母遺命,按法施治,屢獲奇效。然而,他深感近世以來,患者日眾,許多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者,非死即殘(轉為癆瘵或廢疾),哀憫之心油然而生。因此,他不揣淺陋,將夙昔所聞見、平時所經驗的關於痰癧的知識系統化,撰寫成書,務求「平易簡當,俾閱者一覺周知,無質疑問難之苦」。他甚至懷抱著「將人人得此編,即人人能治此病,人人能治此病,即億兆京垓之人,咸無是病」的宏大願景,希望此書能成為普渡眾生的「方便法門」。這種將家族學問公諸於世、冀望消弭疾病於無形、並歡迎後人斧正改良的精神,體現了傳統醫家懸壺濟世的崇高醫德。

本書的結構清晰,主要分為總論、鑑別法、外治法門、內治法門等部分,並輔以圖示(雖然提供的文本中圖示未顯示,但文字描述了其作用)。

在《痰癧總論》中,作者首先對痰癧進行了廣泛的定義和分類。他將「痰子」視為輕微易治的痰濕凝結,而「瘰癧」則是遲重難愈的重症。這兩種是廣義痰癧的主要區別。進一步細分,他根據病因將痰癧分為:

  1. 風痰: 由風濕之毒伏於經絡所致,先寒後熱,結核浮腫,發起迅速。
  2. 熱痰: 由天時亢熱或飲食厚味釀結,色紅發熱,結核堅腫。
  3. 氣痰: 由感觸四時殺厲之氣,驟成腫核,伴寒熱交作,頭眩項強。 這三者多由外感引發,故云「由外感之不同」。

而根據內傷及其表現形態,又分為:

  1. 瘰癧: 累累如貫珠,連接成串,起發緩慢,初不痛不發熱,久後始痛,與誤食不潔之物有關。
  2. 筋癧: 由憂愁抑鬱、暴怒傷肝所致(肝主筋),結核生於項側筋間,大小不一,久則虛羸,勞怒加重。
  3. 痰癧(狹義): 由飲食冷熱不調、飢飽無常等傷脾所致(脾氣不能運輸),結核初起如梅如李,可遍及全身,易潰破,收斂也較易。 這三者多由內傷導致,故云「因內傷之各異」。

總論中還特別提及一類難治之症,見於某些特定人群(如婺婦、尼僧、室女、庶妾)或有失榮失精之疾的男子,病因歸結於「志不得伸,思不得遂,積想在心,思慮傷脾,脾敗血虧」,導致遍身結核。這反映了作者對情志致病的深刻認識,並強調此類病症需從養心血、開鬱結、益腎安神、疏肝快膈等多方面治療。

《痰癧鑑別法》是本書診斷學的重點。作者詳細描述了痰癧結核的特點與區別診斷。他首先指出痰癧的發生部位(頸項以下周身可生,頭腦骨及兩腮骨不生),並通過觀察結核的顏色、痛感、起發速度、活動性來區分痰子與瘰癧,以及與癰疽等其他外科病症的區別。他明確提出「紅屬陽,白屬陰,陽易治而陰難治」,再次強調了紅色的痰子易治,白色的瘰癧難治這一核心辨證觀點。痰癧結核的觸感(按之推移不動)也是區別於癰疽活動性結核的重要標誌。

書中根據結核的形狀及部位列舉了多種痰癧的俗稱,如舌下的「墊舌痰」、咽喉旁的「鐵門拴」、耳下的「頰車痰」、頸項筋間長形的「馬刀癧」、頸前連串的「馬掛鈴」(累累如貫珠)、脅下的「夾脅痰」、骨頭附近的「貼骨痰」、胸膈上的「氣痰」、腰部的「纏腰痰」、臀部的「煨督痰」、胯內鼠蹊部的「貼骨痰」等。特別是「遊痰」(結核此潰彼起,遍身無定處)和「瓜藤癧」(蔓生不已,節節破潰不收)。這些具體而生動的名稱,結合其部位描述,對於臨床辨識極具指導意義,也說明了「七十二種痰症」並非不可辨別,得其大概即可。作者在此部分再次強調,瘰癧多緣骨隙而生,純屬陰分,較痰子難治。

治療方法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分為內治和外治兩大類。在書籍介紹中,概括了治療痰癧的三個主要原則:清熱化痰(適用痰熱)、健脾利濕(適用脾虛痰濕)、化痰散結(適用痰凝血瘀)。這三個原則是中醫治療痰濕凝結類疾病的常用思路。

《內治法門》強調「審脈用藥」,即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李子毅醫師指出,應根據病人的脈象、病原(膏粱藜藿、寒熱虛實、老幼榮枯)、起居嗜好等全面情況進行診斷,才能確定病症類型和用藥方針,做到「病機自無循情」。雖然提供的內治方藥僅為部分類型(風痰、熱痰、氣痰、瘰癧)的主治方,但已可見其用藥思路。例如,風痰方用防風、荊芥、連翹、牛蒡子、歸尾、赤芍、甘草、銀花、土茯苓、燈蕊,體現了祛風清熱、活血化痰、解毒散結的原則;熱痰方用連翹、當歸、山梔、桔梗、條芩、花粉、殭蠶、生石膏、竹茹、甘草,則側重於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涼血;氣痰方用夏枯草、藿香、香附、白芷、陳皮、桔梗、茯苓、柴胡、法夏、白朮、厚朴、腹皮、甘草,反映了疏肝解鬱、理氣化痰、健脾燥濕的治法;瘰癧方用白芍、當歸、昆布、穿甲、牡蠣、花粉、雲苓、天葵子等,顯示了軟堅散結、活血化痰、清熱解毒的思路。總體而言,內治法是基於傳統中醫對痰、濕、熱、風、氣、血等病理因素的認識,通過方藥調整臟腑功能,達到消除結核的目的。針對情志所傷的難治之症,作者提供了養心血、開鬱結的思路及經典方劑加減,顯示其治療思維的靈活與全面。

本書最為獨特和引人注目的部分應屬《外治法門》,特別是詳述了其家族傳承的「火攻」療法。作者認為,這種方法對於痰癧有迅速收效且不易復發的特點,尤其對於潰破難斂者效果顯著。火攻法使用「麻油蘸細燈草」燃燒,觸近皮膚進行燒灼。施術部位分為「有定點」和「無定點」。

  • 有定點: 根據人體經絡穴位進行。上身穴位包括合谷、肘臂、肩頭、頰車、翳風等,用於治療上身痰癧;下身穴位包括內庭、陷谷、商邱、申脈、膝眼、委中、鼠鼷等,用於治療腰部以下痰癧。治療時遵循左患攻左、右患攻右、雙側皆患則雙側皆治的原則。這些穴位均附有描述其位置,方便讀者查找。
  • 無定點: 則是在痰癧結核的周圍進行環繞燒灼,根據結核的大小決定燒灼點數(大者二三點,小者一點),但必須避開致命穴位。

這種火攻療法,利用熱力溫通經絡、散結化痰、活血止痛,與內治法相輔相成,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扮演主要角色。它體現了中醫「外治」的獨特魅力和潛力,也是本書不同於一般內科痰症著作的顯著特點,為後世研究和應用痰癧的外治法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除了診治方法,書中也提供了痰癧的預防建議,包括飲食清淡、情志舒暢、適量運動和定期體檢。這些建議與病因分析中的飲食和情志因素相呼應,體現了「治未病」和綜合防治的思想。

總而言之,《痰癧法門》是民國時期中醫關於痰癧(包括瘰癧等結核性病變)的一部重要的實用性專著。它不僅系統地闡述了這類疾病在中醫理論下的病因病機、症狀辨識和多樣化分類,提供了基於辨證論治原則的內治方藥,更詳細地介紹了其家族獨特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外治火攻療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臨床指導意義、對傳統醫學特殊療法的記錄以及作為醫學史料的意義。它不僅是李子毅醫師醫術和醫德的體現,也是晚清至民國時期民間中醫治療經驗傳承的一個生動例證,為後人研究中醫治療結核病變和外治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啟發。儘管本書提供的文本可能只是全書的一部分,但已足以展現其內容的深度與特色,以及作者普濟眾生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