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癧法門》~ 痰癧總論
痰癧總論
1. 痰癧總論
輕微易治者,痰子也。遲重難愈者,瘰癧也。有風痰、熱痰、氣痰,由外感之不同;瘰癧、筋癧、痰癧,因內傷之各異。其表面形狀,大致相類,故總名曰痰子。而瘰癧者,尤痰子中之重症,治之久而難愈也。
風痰者,風濕之毒,伏於經絡,先寒後熱,結核浮腫。二三日內,即發起於頸項間,治宜祛風散濕化痰消堅之類。
熱痰者,天時亢熱,暑中三陽,及內食煎炒厚味,釀結為患。色紅髮熱,結核堅腫,治宜清脾瀉熱之類。
氣痰者,由感觸四時殺厲之氣,於耳項胸腋,驟成腫核。患者寒熱交作,頭眩項強,治宜調氣和血之類。
瘰癧者,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有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始發者。初則核小不痛,亦不作寒熱,久方知痛,由誤食蟲蟻鼠殘不潔之物,及宿水陳茶內有汗液所致,治宜散堅解毒和血之類。
筋癧者,憂愁抑悶,暴怒傷肝,蓋肝主筋,故令筋縮,結蓄成核。生項側筋間,形如棋子,大小不一,或陷或起,久則虛羸,多生寒熱,勞怒則甚,治宜清肝解鬱之類。
痰癧者,飲食冷熱不調,飢飽喜怒不常,致脾氣不能運輸,遂成結核,初起如梅如李,生及遍身,久則微紅,後必潰破,收斂亦易,治宜豁痰行氣之類。
又有婺婦尼僧,室女庶妾,或男患失榮失精,皆志不得伸,思不得遂,積想在心,思慮傷脾,脾敗血虧,遍身結核,最為難治,宜先養心血,次開鬱結,益腎安神疏肝快膈,如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榮湯,俱加香附、青皮、山梔、貝母、木香之類是也。
白話文:
[痰癧總論]
病情較輕且容易治療的,我們稱之為痰子。而病情延長且難以根治的,就是瘰癧。痰癧有風痰、熱痰、氣痰等種類,這些都是由不同的外部感染所導致;而瘰癧、筋癧、痰癧等,則是由內部傷害的不同原因所引起。它們的表面形態,大體上相似,所以統一稱為痰子。但瘰癧,尤其是痰子中的重症,需要長期治療才能見效。
風痰,是由風濕毒素在經絡中潛伏,先感到寒冷後轉為熱,然後形成結節和浮腫。在兩三天內,這種症狀會在頸部出現,治療應使用祛風、散濕、化痰、消除堅硬結節的藥物。
熱痰,是在酷熱天氣下,暑氣侵入三陽脈,以及食用油炸、煎炒等重口味食物,累積成病。顏色呈紅色,並伴有發熱,形成堅硬的腫塊,治療應使用清脾瀉火的藥物。
氣痰,是因感受四季中的惡劣氣候,在耳部、頸部、胸部或腋下突然形成腫塊。病人會感到寒熱交替,頭暈項強,治療應使用調理氣血的藥物。
瘰癧,像串在一起的珠子,通常有三到五顆,有的幾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才發病。初期腫塊小且無痛感,也不會感到寒熱,久了才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誤食了不潔的東西,如蟲蟻、老鼠的殘渣,或是飲用了含有汗液的陳舊水或茶,治療應使用散堅解毒、調和血液的藥物。
筋癧,是由憂鬱抑鬱、暴怒傷肝所引發,肝臟主管筋骨,所以筋骨會收縮,形成結節。這類結節會生長在頸側的筋肉間,形狀像棋子,大小不一,可能凹陷也可能突起,時間長了會導致身體虛弱,經常伴隨寒熱,勞累或憤怒時情況會加重,治療應使用清肝解鬱的藥物。
痰癧,是因飲食冷熱不均,飢飽情緒起伏不定,導致脾氣無法正常運作,從而形成結節。初期形狀如梅子或李子,可能遍佈全身,時間長了會變成淡紅色,最終會潰爛,但癒合也比較容易,治療應使用豁痰行氣的藥物。
還有一類人,如寡婦、尼姑、未出嫁的女子、妾侍,或男性患有失榮、失精等疾病,他們的情緒得不到抒發,願望無法實現,心中的想法日積月累,思慮過度傷害脾臟,脾氣衰弱導致血虧,全身形成結節,這是最難治療的一種。應先滋養心血,再解開鬱結,補腎安神,疏肝解鬱,如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榮湯等,都可加入香附、青皮、山梔、貝母、木香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