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癧法門》~ 痰癧鑑別法
痰癧鑑別法
1. 痰癧鑑別法
凡頭腦骨,及兩腮骨部位,不生痰癧。其餘頸項以下,及周身皆可發生。初起寒熱交作,結核紅腫者,痰子也。初起不發寒熱,色白不痛者,瘰癧也。以紅屬陽,白屬陰,陽易治而陰難治。
凡癰疽初起時,旁亦核起。然癰疽之核,按之甚形活動。而痰癧結核,按之則推移不動也。
凡痰癧結核,在皮膜內。初則形如棋子、豌豆、綠豆等粒,起發時寒熱交作,大者如雞卵,如覆碗。或長形不一,色紅腫而起發速者,皆屬痰子。色白微紅,不甚浮腫,而起發遲者,多屬瘰癧。
凡痰癧潰破後,多不結痂,穢水時出,生肌膏藥,此塞彼潰,難於取效。惟用後載火攻之法,收工甚速,且不復發,否則蔓延遍身,至津液枯竭,遂成癆瘵。
凡痰癧結核,多以形狀及部位而定其名,隨舉數者,可以例推。如結核在舌下,即名為墊舌痰。核在咽喉左右各一枚者,名鐵門拴。耳下八方頰車穴結核者,為頰車痰。頸項筋間,核長如馬刀者,名馬刀癧。沿頸前面,至兩耳下,核起累累如貫珠者,名馬掛鈴。核在脅眼,突然腫大者,為夾脅痰。
附兩手大骨結核者,為貼骨痰。核生於胸膈上者,為氣痰。在腰眼者,名纏腰痰。在兩臀上,形如覆碗者,名煨督痰。在胯內鼠鼷穴,及足上臁骨結核者,亦名貼骨痰。結核此潰彼起,遍身而無定處者,名曰遊痰。其蔓生不已,節節破潰,潰口不收者,名瓜藤癧。然得其大概,即昔人云七十二種痰症,亦不難辨矣,觀後第一圖,已得概要。
說明,
上第一圖,所志各小圈,皆痰癧生於人身各部位,因之而定其名。庶治者覘核結何部位,及何形像,即可知之。總之,痰癧多緣骨隙而生,而瘰癧純屬陰分,其愈期及治法,亦較痰子難十數倍也。
白話文:
[痰癧鑑別法]
不管是頭部或是兩側臉頰的骨骼部分,都不會出現痰癧。然而,從頸項以下至全身的其他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初期若出現寒熱交替,結塊紅腫的情況,這就是痰癧中的痰子。如果初期沒有出現寒熱的現象,顏色呈白色且不痛,這就可能是瘰癧。紅色代表陽性,白色代表陰性,陽性的痰子容易治療,陰性的瘰癧則相對難治。
瘡癰初起時,周邊也可能會出現結塊。然而,瘡癰的結塊,摸起來通常有流動感。而痰癧的結塊,摸起來則是固定的,無法移動。
痰癧的結塊一般在皮膚下,形狀起初可能如棋子、豌豆、綠豆大小,發病時會伴隨寒熱交替,大的可能如雞蛋、碗底般大小。形狀不定,顏色紅腫且迅速發病的,都屬於痰子。顏色偏白帶微紅,不太浮腫且緩慢發病的,則多屬於瘰癧。
痰癧破裂後,通常不會結痂,會持續流出髒水,使用生肌膏藥往往在這邊堵住了,那邊又破了,很難見效。只有使用後面提到的火攻療法,效果才會快,且不易復發。否則,痰癧會蔓延全身,直至津液枯竭,最終形成消耗性疾病。
痰癧的結塊,通常根據其形狀和位置來命名。例如,結塊在舌下,就被稱為墊舌痰;在咽喉左右各有一個的,被稱為鐵門拴;在耳下的頰車穴的,被稱為頰車痰;在頸部肌肉間,形狀如馬刀的,被稱為馬刀癧;沿著頸前,至兩耳下,一顆接一顆如串珠的,被稱為馬掛鈴;在脅眼(腋窩)突然腫大的,被稱為夾脅痰。
附著在兩手大骨上的,被稱為貼骨痰;在胸膈上的,被稱為氣痰;在腰部的,被稱為纏腰痰;在兩臀上的,形狀如碗底的,被稱為煨督痰;在胯內鼠鼷穴,以及腳上臁骨的,也被稱為貼骨痰;在身體各處,此起彼伏,沒有固定位置的,被稱為遊痰;蔓延不止,節節破潰,潰口不收的,被稱為瓜藤癧。掌握了這些基本知識,就可以分辨古人所說的七十二種痰症,具體詳情可參考後面的第一張圖。
在第一張圖中,所標示的小圓圈,都是人身上可能出現痰癧的部位,由此可以定義其名稱。這樣,治療者就能夠通過觀察結塊的位置和形狀,來判斷是哪一種痰癧。總的來說,痰癧多在骨縫中生成,而瘰癧完全屬於陰性,其痊癒時間和治療方法,比痰子要困難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