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毅

《痰癧法門》~ 痰癧醫案 (2)

回本書目錄

痰癧醫案 (2)

1. 痰癧醫案

余族孫婦,項下患瘰癧數枚,大如雞卵。余診治數次,未能全愈。余詢其故,乃曰:其婿不肯雇替女工,而家常操作,洗衣淘米,冷水不能禁用,致不能愈。余屢勸,而族孫終不聽,後數月復來求診治,是時潮熱骨蒸,逆經咯血,癆瘵已成,潰破處流膿汁不止。余曰:事不可為矣,無從補救。未及半月而斃。

小兒,方在襁褓,其母負至余家求治。然僅耳門下一核,余用外治法,以為計日可愈。後三四日,其母復來,曰:紅腫如常,且日夜啼哭,未知若何?余曰:汝禁洗冷水否?伊曰:已禁之,惟用菜油炒鮮菜,且減少用之,以為無害於病,不圖若是之相反。余曰:物之害人,豈在多乎?仍舊施治,囑禁冷水菜油等物,果數夕而愈。

故凡食乳小兒,其母即宜戒淨,治病自無阻滯。

農家子,年十四,腰眼起一核,大如雞卵,不紅不腫,右臀上一核,大如覆碗。起時寒熱交作,紅而且腫。余曰:此纏腰痰與煨督痰也。治近半月,將欲全愈,是時酷暑如蒸,夜坐檐外納涼,將近半夜,腫痛交作,大熱不退,次晨,其父負之而述其故。予曰:此夜為露水所傷,復如前治法,兼投去濕之劑,多延兩星期而愈。

他如農人夏日,赤足為常,然用火攻後,足必著履,以防濕氣冷水,免診治徒勞,醫者不可不先告誡也。

白話文:

痰癧醫案

我族孫的媳婦,頸部生了好幾個瘰癧,大的像雞蛋一樣。我診治了好幾次,都沒完全治好。我問她原因,她說:她女婿不肯雇人代替她做家務,她每天都要洗衣淘米,不能避免用冷水,所以病才好不了。我多次勸告,但她都沒聽,幾個月後又來求診,這時她已經出現潮熱、骨蒸、逆經、咯血等症狀,肺癆已經形成,潰爛的地方膿水不斷流出。我說:這病沒救了,無法挽回。不到半個月她就去世了。

有一個嬰兒,還在襁褓中,他母親背著他來我家求醫。嬰兒耳門下只有一個小腫塊,我用外治法,認為幾天就能治好。三四天後,他母親又來了,說:腫塊還是紅腫如常,而且孩子日夜哭鬧,不知道怎麼辦?我問:妳有沒有禁止他用冷水?她說:已經禁止了,只是用菜油炒青菜,而且減少用量,以為這樣對病情無害,沒想到反而加重病情。我說:東西傷人,不在於用得多不多!我又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治療,囑咐她禁止用冷水和菜油等東西,果然幾天後就好了。

所以,凡是吃奶的嬰兒,他母親就應該注意飲食衛生,治療疾病自然不會有阻礙。

一個農家孩子,十四歲,腰部長了一個腫塊,像雞蛋一樣大,不紅不腫;右臀部也長了一個腫塊,像個碗口那麼大。剛開始的時候寒熱交替發作,又紅又腫。我說:這是纏腰痰和煨督痰。治療了近半個月,眼看就要痊癒了,正值酷暑,晚上坐在屋檐下乘涼,將近半夜,腫痛再次發作,高燒不退,第二天早上,他父親背著他來,告訴了我情況。我說:這是晚上受了露水寒氣,我又用之前的治療方法,同時加用了祛濕的藥物,又延遲了兩個星期才治癒。

還有,像農民夏天經常赤腳,但是用火療法治療後,腳一定要穿鞋,防止潮濕和冷水,避免治療白費力氣,醫生必須事先告誡病人。

2. 附楊梅驗方

楊梅者,其瘡三五成顆,紅潰後狀如楊梅也。病由西洋流傳廣東,彼遂綿延各省。有精化氣化之不同,精化者,由交媾傳染而得,先從二陰生瘡,蔓延遍身,上至巔頂髮際,凡有毛孔之處,初起小肉瘤,後漸癢潰,穢水時出,至缺唇爛額,殘廢死亡者不可勝計。氣化者,由表面傳染。

如與有瘡之人同衾共浴之例,其毒皆可傳播。瘡由上部先見,後亦延及滿身。但毒較精化者稍輕,用藥分量,亦可減少。中醫向來治法,每用升藥,致毒上攻,流弊百出,繼以補品。毒愈內錮,攻之不可,下之不去,因而殞命者多矣。余之藥力,得自麻邑程君,專以固脾瀉毒為主,服之不但無弊,而脾健神清,發味均所不禁,刻期而愈,屢試屢驗,誠妙方也。嗟嗟!每見青年有志之士,偶墜迷津,小則有妨健康,大則動關生命。

得此亦苦海之舟航云,若東西各國,有醫療警察,防患未然,病院診治,醫於既發,此病所以日見減少也。

楊梅主治方

土茯苓(二斤),金銀花(八兩),生苡仁(四兩),白蘚皮(三兩),天花粉(二兩),當歸尾(二兩),荊芥穗(五錢),青連翹(一兩),白豬苓(二兩),建澤瀉(二兩),陳槐角(四兩),車前子(二兩),焦山梔(四錢),牛蒡子(五錢),生甘草(四兩),淨蟬衣(三錢),威靈仙(二錢),宣木瓜(二兩),木防己(一兩),皂角子(十粒)

以上各味,俱傾入鍋內,用柴火煮三次,每次將渣滓用布瀝乾,後渣滓不用,將三次所煮之汁,共貯鍋內,再用火熬,先武后文,以冰糖收成膏,置當風處,以米篩覆之。當茶日服數碗,下黑糞時,其毒始出,重者劑半而愈,輕者一劑可愈。其渣滓亦可煎水洗浴。惟禁麵食與茶,以解茯苓故也,並不用敷藥。

若天時地氣人事之不同,方中亦可酌量加減,是則醫者,因時制宜,惟不可用參、茸、朮、耆、辛、附等藥,使毒內錮,而不得出耳。近人有專用槐花數升煎汁,服之而愈者,亦去濕熱除毒戾之一法也。

白話文:

[附錄:楊梅病的有效治療方法]

楊梅病,其特徵是瘡疤成簇,形狀紅腫潰破後類似楊梅。這種疾病最初由西方國家傳入廣東,隨後擴散至中國各地。該病存在「精化」和「氣化」兩種傳染方式。「精化」指的是透過性行為傳染,起初在生殖器官長出瘡瘍,隨後蔓延全身,甚至頭皮毛髮根部。初期呈現小肉瘤,後逐漸癢痛潰破,滲出膿液,嚴重者甚至導致嘴脣糜爛、面部毀容,造成無法估計的殘廢或死亡。「氣化」則是通過表面接觸傳染,例如與患者共寢或共浴,病毒也能傳播。此類病癥通常從身體上部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身。但毒性相對「精化」較輕,治療所需藥量也較少。

傳統中醫治療楊梅病常用升藥,但往往引發毒素向上攻襲,導致各種併發症,後續使用補藥又讓毒素更難排出,進而導致許多患者因此喪命。我所使用的藥方來自麻邑的程先生,以固本培元、排毒為主要目標,服用後不僅無副作用,反而能強健脾胃、清神醒腦,對發物和辛辣食物也無禁忌。短期內即可痊癒,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非常有效,確實是一劑妙方。可嘆的是,常見一些年輕有為的人士不慎陷入這種疾病,輕則影響健康,重則危及生命。

得到這個療法猶如在苦海中找到一艘船,如果東西方各國能設立醫療警察,預防疾病發生,在醫院進行診斷治療,就能使這種疾病的發病率逐步下降。

楊梅病的主要治療配方

土茯苓(2斤),金銀花(8兩),生薏苡仁(4兩),白蘚皮(3兩),天花粉(2兩),當歸尾(2兩),荊芥穗(5錢),青連翹(1兩),白豬苓(2兩),建澤瀉(2兩),陳槐角(4兩),車前子(2兩),焦山梔(4錢),牛蒡子(5錢),生甘草(4兩),淨蟬衣(3錢),威靈仙(2錢),宣木瓜(2兩),木防己(1兩),皁角子(10粒)

將上述所有藥材倒入鍋中,用柴火煮三次,每次煮完將藥渣用布過濾,最後一次的藥渣不再使用,將三次煮出的藥汁匯集於鍋中,再用火慢熬,先大火後小火,加入冰糖濃縮成膏狀,放在通風處,用米篩蓋住。每日當茶飲用數碗,排泄黑色糞便時,即表示毒素開始排出,嚴重病例需服用一半療程,輕微者一個療程即可痊癒。藥渣還可以煎水洗澡。但需避免食用麵食和喝茶,因為這樣會影響茯苓的效果,且無需外敷藥膏。

根據天氣、地域和個體差異,配方中的藥材用量可適度調整,醫生應因應情況靈活運用,但切記不可使用人參、鹿茸、白朮、黃耆、辛夷、附子等藥材,以免毒素封閉於體內無法排出。近年有人單獨使用大量槐花煎汁飲用而康復,這也是清除濕熱和毒素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