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溪祕傳北庭丹」方中使用「人中白」的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降火:人中白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北庭丹為治療陽虛火旺之症,人中白可抑制火熱上炎,緩解症狀。
- 清心安神:人中白能清心火,寧心安神,對於因心火上炎而導致的失眠、心悸、煩躁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藥物對於北庭丹所針對的心腎不交等病症有輔助療效。
因此,人中白在「清溪祕傳北庭丹」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清溪祕傳北庭丹」方劑中包含瓦松,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清熱解毒:瓦松性寒,入肺、肝經,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肺熱,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止血生肌:瓦松亦具止血生肌功效,對於外傷出血、燒燙傷等症狀,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速組織修復。
因此,將瓦松納入「清溪祕傳北庭丹」方劑,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藥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清溪秘傳北庭丹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人中白:滋陰降火、潤肺止咳。
- 瓦松:利尿消腫、解毒殺菌。
古代主治:
舌疳。心脾毒火,致生舌疳,初如豆,次如菌,頭大蒂小,疼痛紅爛舌皮,朝輕暮重。
綜合古文分析:
根據《外科心法要訣》和《重訂囊秘喉書》的記載,可以分析清溪秘傳北庭丹的治療原理如下:
- 病因病機: 古文指出舌疳乃因「心脾毒火」所致。心主血脈,開竅於舌;脾主運化,統攝血液。心脾毒火上攻於舌,則導致舌上生瘡,初起如豆,漸大如菌,頭大蒂小,疼痛紅爛。
- 症狀表現: 舌疳的典型症狀包括舌上生瘡,初期形小如豆,逐漸增大如菌,且瘡體頭大蒂小,伴有疼痛和舌面紅爛。病情常呈「朝輕暮重」的特點。
- 治療原則: 針對心脾毒火的病因,清溪秘傳北庭丹的治療原則應以清心瀉火、解毒消腫為主。
- 方劑作用:
- 人中白: 具有滋陰降火之功,可清心脾之火,減少毒火上攻舌面。
- 瓦松: 能夠利尿消腫,解毒殺菌,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減輕舌面紅腫疼痛。
總結:
清溪秘傳北庭丹通過人中白和瓦松的協同作用,清心脾毒火,利尿消腫解毒,從而達到治療舌疳的目的。古文雖然指出舌疳「百無一生」,「不過苟延歲月」,但也表明此方劑對緩解症狀,減輕痛苦仍然有一定效果。
傳統服藥法
番硇砂5分,人中白5分,瓦上青苔1錢,瓦松1錢,溏雞矢1錢。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嚴,外用鹽泥封固,以炭火煅紅,待三炷香力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入麝香、冰片各1分,共為細末。
用磁針刺破舌菌,用丹少許點上,再以蒲黃蓋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清溪秘傳北庭丹, 出處:《金鑑》卷六十六。 組成:番硇砂5分,人中白5分,瓦上青苔1錢,瓦松1錢,溏雞矢1錢。 主治:舌疳。心脾毒火,致生舌疳,初如豆,次如菌,頭大蒂小,疼痛紅爛舌皮,朝輕暮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