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丸
XIANG Y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象牙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象牙」這味藥材,其主要取用象牙之性質涼而質堅硬、味甘淡。根據古籍記載,象牙在中醫藥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固齒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口腔潰瘍、牙痛等症狀。然而,現代由於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以及國際法規對於象牙交易的嚴格限制,使用真象牙製藥已不再被提倡或允許。
在古時,因對象牙藥效的認知及崇尚,象牙丸曾作為一種珍貴藥物被廣泛應用。但隨著時間推移與社會進步,現代中醫臨床已轉向使用其他具有相似療效的替代品,例如人工合成材料或其它天然礦物質和藥材,以確保治療效果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原則。因此,在當今社會環境下討論象牙丸時,應更多地從歷史文化角度去理解其背景,並遵循現代醫學及法律規定選擇合適且合法的治療方式。
象牙丸方劑中含有海螵蛸,主要原因有二:
- 止血作用: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象牙丸多用於治療咯血、衄血、吐血等症,海螵蛸可有效控制出血,達到止血目的。
- 降逆止嘔: 海螵蛸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象牙丸中加入海螵蛸,可緩解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穩定胃腸功能,達到止嘔的效果。
象牙丸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助消化: 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胃不和、食積不消等症狀。
-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象牙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橘皮能疏肝解鬱,理氣行滯,可以幫助緩解肝鬱氣滯,使氣機暢達,達到和胃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象牙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象牙丸」由象牙屑、烏賊魚骨(去甲)、陳橘皮組成,主治「骨鯁在喉中不出」。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象牙: 本方中象牙取其「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之效。雖然在此處並非直接作用於骨鯁,但其滋陰清熱的特性,有助於緩解因異物刺激或損傷喉部黏膜可能產生的局部炎症反應,從而間接減輕不適感,並為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創造良好條件。
海螵蛸(烏賊魚骨): 在方中取其「固精止遺、收斂生肌」之功,與治療「骨鯁」似乎沒有直接關聯。但考慮到「骨鯁」可能造成的局部損傷,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這可能間接幫助喉部組織恢復,緩解骨鯁取出後的局部不適。
橘皮: 橘皮「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疏通氣機,促進痰液的排出。當骨鯁卡在喉部時,可能伴隨咽喉部不適,導致痰液難以排出。橘皮的理氣化痰作用,可能有助於緩解咽喉部不適,並幫助排出痰液,使得整體吞嚥動作更為順暢。
總體而言,「象牙丸」的組方並非直接針對骨鯁本身,而是透過滋陰降火、收斂生肌、理氣化痰等多方面作用,間接緩解因骨鯁引起的喉部不適、炎症等症狀,並為後續的骨鯁取出創造有利條件。此外,劑型採用「搗羅為末,用寒食稠餳和丸,如雞頭實大,含化咽津」,也是考慮到藥物需要通過咽喉,緩慢吸收才能發揮功效。
除了《聖濟總錄》記載,「象牙丸」在《明目至寶》中被提及與犀角搭配使用,用於治療目疾,如因臟腑虛弱、熱傷於肝、血脈不通等導致的目昏、生瘡、白膜、偏視等症狀,說明此方在後世應用範圍有所擴展,但主要還是利用了象牙的滋陰清熱特性。而《醫學入門》則記載象牙丸用於治療楊梅瘡成漏,是利用其收斂生肌的功效。
此外,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中僅列出「象牙丸」的名稱,未詳細說明其組成及功效,可見不同醫家對該方的應用和理解可能存在差異。
傳統服藥法
象牙屑1分,烏賊魚骨(去甲)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上為末,用寒食稠餳為丸,如雞頭實大。
含化咽津。
《普濟方》有砂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應注意飲食清淡,以免加重滑腸作用。
- 本方有降血壓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血壓變化。
相同名稱方劑
象牙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象牙3錢,鱉甲1個,猬皮1個。 主治:楊梅瘡成漏。
象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象牙屑1分,烏賊魚骨(去甲)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主治:骨鯁在喉中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