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蒿升麻散
JIAO HAO SHENG M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角蒿升麻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 辛溫解表 和 通竅止痛 的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溫肺止咳、通竅止痛的作用。方中角蒿升麻散主治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細辛可以幫助 散寒解表, 疏通鼻竅,緩解鼻塞流涕,同時 溫經止痛,改善頭痛症狀。
因此,細辛在角蒿升麻散中發揮著 協同作用,提升藥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症狀。
角蒿升麻散中包含升麻,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功效。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升陽舉陷、透疹止痛的功效。角蒿升麻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疹出不暢等症狀。
升麻在方中起到清熱解毒、升發陽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共奏清熱解毒、宣肺透疹之功。
角蒿升麻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熱毒上攻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瘡瘍等。角蒿升麻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地骨皮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療效。
- 滋陰潤燥:地骨皮亦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皮膚乾燥、口渴、便祕等症狀。角蒿升麻散中可能含有燥性藥物,地骨皮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藥性過燥,提高藥效的安全性。
角蒿升麻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角蒿升麻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麻黃可通過發汗驅散風寒,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
- 宣肺通鼻:麻黃亦能宣肺通鼻,對於風寒阻遏肺氣,導致鼻塞不通者,麻黃可開通鼻竅,改善呼吸。角蒿升麻散中,麻黃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共同發揮宣肺通鼻之效。
角蒿升麻散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通絡: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角蒿升麻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川牛膝可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之效,可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以治療下肢痹痛。角蒿升麻散中其他藥物,如角蒿、升麻等,多具有升散之性,加入川牛膝可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並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聖濟總錄》記載的「角蒿升麻散」僅簡單說明其應用方式與主治:「上八味,各研為細散,再一處拌勻,每用二字,干貼患處。治小兒齒疳宣露,膿血不止。」此段文字並未詳細闡述方劑的具體組成與藥理作用,僅說明其外用劑型及治療「小兒齒疳宣露,膿血不止」的病症。
然結合您提供的「角蒿升麻散」成分及功效分析,我們可推論其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分析:
本方主要針對「小兒齒疳宣露,膿血不止」的病症。齒疳,通常指口腔潰瘍或牙齦發炎,導致牙齒周圍組織腐爛外露,並伴隨膿血滲出。
治療原理分析:
- 細辛: 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但在此方中,其主要作用應為 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牙齦發炎可能與風寒邪氣侵襲有關,細辛的溫散作用有助於驅散局部寒邪,緩解疼痛。
- 升麻: 具有解表發汗、疏風透疹的功效。在此方中,其作用可能是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升麻可助於疏散局部邪熱,並有助於消退腫脹。
- 地骨皮: 具有清熱燥濕、利尿消腫的功效。在此方中,其主要作用應為 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地骨皮可清退局部熱邪,並有收斂作用,有助於止住膿血。
- 麻黃: 具有宣肺解表、祛寒通絡的功效。在此方中,其作用可能是 疏散風寒、宣通經絡,有助於局部氣血流通,促進炎症消退。
- 川牛膝: 具有活血行氣、補肝益腎的功效。在此方中,其作用可能是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綜合分析:
本方劑主要利用 辛散苦寒 的藥物特性,透過外敷的方式,達到 清熱解毒、散寒止痛、收斂止血 的功效。細辛、升麻、麻黃共同作用,祛散局部風寒,疏通經絡;地骨皮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藥下行。諸藥合用,有助於緩解小兒齒疳的紅腫熱痛、膿血滲出等症狀。此方劑的重點在於 局部消炎、止痛、止血,並促進病灶癒合。
傳統服藥法
角蒿、細辛(去苗葉)、升麻、地骨皮(銼、焙)、麻黃(去根節、焙)、牛膝(銼)各等分。
上為散。每用少許,敷齒斷;或以水調藥,塗在紙上貼尤妙。
相同名稱方劑
角蒿升麻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角蒿、細辛(去苗葉)、升麻、地骨皮(銼、焙)、麻黃(去根節、焙)、牛膝(銼)各等分。 主治:小兒齒疳宣露,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