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柳膏
CHUI LI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垂柳膏中包含柳枝,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
柳枝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症;祛風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
垂柳膏中加入柳枝,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作用,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此外,柳枝還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垂柳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在於硃砂在中醫理論中具有特定的療效。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傳統上被認為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治療失眠、焦慮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效果。此外,硃砂還可用於清熱解毒,對某些熱病或皮膚疾病具有改善作用。在垂柳膏的製方中,硃砂的添加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治療時更為全面。
另外,硃砂在中醫中也被認為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能,促進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提升方劑的協同療效。由於垂柳膏主要被用於治療一些慢性疾病或症狀,硃砂的抗菌和消炎特性亦使其成為理想選擇。因此,硃砂作為垂柳膏的一個重要成分,既體現了傳統中藥的哲學理念,也能在臨牀應用中提供實際的療效。
垂柳膏中加入熊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熊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垂柳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熊膽的加入可以輔助清熱解毒,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 止痛鎮靜,緩解疼痛:熊膽還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療效。在治療跌打損傷等疼痛較為嚴重的疾病時,熊膽的鎮痛作用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
垂柳膏中加入蜂蠟,主要原因如下:
- 黏合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能將其他藥材有效地黏合在一起,使膏藥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並延長藥效發揮的時間。
- 保護作用: 蜂蠟形成的薄膜能有效地隔絕空氣和水分,避免藥效流失,同時也能保護患處,減少外界的刺激,促進傷口癒合。
垂柳膏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鉛丹,這引起了現代醫學界的關注。鉛丹,即鉛質的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且不易被人體排出,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鉛中毒。然而,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因此在某些方劑中被運用。
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調理和病因治療,鉛丹可能被用於某些特定的狀況下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對於鉛丹的安全性認識逐漸提高,現代醫學對於其使用的風險有了更加嚴格的控制。中藥方劑的組成往往是基於古代醫學的經驗,但在現代環境下,應該優先考慮患者的健康,從而推進中醫藥的現代化,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成分,以減少鉛丹等有害物質的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垂柳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垂柳膏為外用方劑,主治「一切瘡腫」,適用於皮膚瘡瘍、腫毒、癰疽等外症。古代醫家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斂瘡之效,以膏劑形式塗敷患處,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灶。
組成與藥理邏輯
垂柳枝(五兩)
- 性味功效:苦寒,入肝、胃經,具清熱解毒、祛風利濕之效。
- 治療原理:柳枝歷代用於瘡瘍腫痛,《本草綱目》載其「煎膏可續筋骨,長肉止痛」。其有效成分(如水楊苷)具消炎作用,外用可抑制局部發炎反應,促進瘡腫消退。
苦參(二兩)
- 性味功效: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治療原理:苦參所含生物鹼(如苦參鹼)能抗菌、抗炎,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潰爛、皮膚瘙癢有直接抑制作用。
黃芩(一兩)
- 性味功效:苦寒,入肺、膽、脾、大腸經,長於清熱瀉火、解毒涼血。
- 治療原理:黃芩苷等成分可減輕局部紅腫熱痛,針對瘡腫的「熱毒」病機,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擴散。
墨汁(半匙)
- 傳統用法:墨(松煙墨為佳)性涼,能止血、消炎、斂瘡。古代常用於外敷潰瘍,助傷口收斂。
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燥濕為輔:垂柳枝、黃芩清熱解毒,苦參加強燥濕之力,三者協同解決瘡腫「熱毒夾濕」的核心病機。
- 劑型設計:煎煮濃縮成膏,配合墨汁斂瘡,形成保護膜,延長藥效停留時間,促進瘡面修復。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过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抑菌消炎:苦參、黃芩抑制病原微生物,垂柳枝減輕局部充血腫脹。
- 收濕斂瘡:苦參燥濕,墨汁吸附滲液,避免瘡面濕爛。
- 促進癒合:柳枝與墨汁共奏生肌之效,助瘡口癒合。
總結:垂柳膏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結合燥濕、斂瘡,針對瘡腫熱毒熾盛或濕熱蘊結之證,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思想。
傳統服藥法
垂柳枝5兩,苦參2兩,黃芩1兩。
上為散。
每用3匙,水2碗,煎至1碗,去滓,研入好墨汁半匙攪勻,再熬成膏,以瓷盒盛,候冷。用少許塗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垂柳膏, 出處:《衛生總微》卷二十。 組成:垂柳枝5兩,苦參2兩,黃芩1兩。 主治:漆瘡癢痛。
垂柳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垂柳枝白皮2兩(銼),蒴藋根4兩(銼),丹砂1分(細研),熟雞子黃1個,熊膽半兩(研),故青帛7寸(燒灰,研),蠟1兩,鉛丹4兩,清油1斤。 主治:一切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