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喉祛風散

CHUI HOU Q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5%
胃經 15%
膽經 7%
脾經 7%
腎經 7%
心經 7%
小腸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吹喉祛風散方劑中包含膽礬,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特性:

一、 燥濕殺蟲: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肺經,善於燥濕殺蟲,可有效抑制咽喉部濕熱之邪,以及驅除寄生於咽喉部的蟲體,達到消炎止痛、清熱解毒之效。

二、 收斂止痛:膽礬亦具收斂止痛之效,可有效收斂咽喉黏膜,減輕炎症反應,並緩解疼痛,使患者咽喉舒適,利於恢復。

吹喉祛風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風解表: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疏風解表、散寒止痛之效。吹喉祛風散主要針對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白僵蠶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咽喉不適。
  2. 化痰止咳: 白僵蠶可化痰止咳,並能清熱解毒。吹喉祛風散中,白僵蠶與其他清熱化痰藥物配合,能有效清除痰液,緩解咳嗽症狀,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吹喉祛風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肺止咳:丁香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溫肺止咳、散寒止痛之功效。吹喉祛風散用於治療風寒咳嗽、咽喉腫痛等症,丁香能溫肺散寒,宣肺止咳,緩解咽喉疼痛,起到輔助作用。
  2. 行氣止痛: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風寒所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吹喉祛風散中加入丁香,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吹喉祛風散方劑中包含燈心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針對風熱犯肺引發的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以下作用:

  1. 清熱解毒:燈心草味甘性寒,能清肺熱,解毒消炎,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利尿通淋:燈心草入膀胱經,能利尿通淋,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減少炎症反應,促進咽喉部位的消腫止痛。

主治功效


吹喉祛風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仙傳外科集驗方》中記載的「吹喉祛風散」為治療咽喉疾病的傳統方劑,其主要功效為治療咽喉腫痛,包括咽喉生瘡、纏喉風閉、單蛾雙蛾結喉、急喉風、飛絲入喉、重舌、木舌等證。綜合古文內容,可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方劑組成與藥理作用:

  • 膠礬(膽礬): 古文記載以「鴨觜炒」的膽礬入藥,顯示經過炮製,其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能針對咽喉的紅腫熱痛發揮療效。膽礬本身亦有收斂作用,有助於瘡瘍收口。
  • 腦子(冰片): 記載「一字」用量,冰片有清熱止痛、開竅醒神之效,能幫助緩解咽喉腫痛,同時其芳香氣味亦有助於開竅。
  • 碧雪(青黛):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能針對咽喉的熱毒病竈進行治療。
  • 白殭蠶: 「炒去絲」的白殭蠶具有散風止痛、化痰散結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風邪侵襲引起的咽喉腫痛,同時其化痰作用能減少咽喉部的痰涎積聚。
  • 苦丁香(甜瓜蒂): 「不用多」的丁香能溫中散寒、殺蟲止痛,雖用量不多,但能針對咽喉部的寒證或因蟲積引起的病症發揮作用,且丁香辛溫,可助於溫通經絡,散結止痛。
  • 燈草: 「米糊漿炒」的燈草有清熱利咽、消腫解毒之效,可針對咽喉腫痛,且經米糊漿炒製後,藥性更為溫和。
  • 雄黃、豬牙皁角、焰硝、藜蘆: 若病不退,則加用此四味藥,其中雄黃解毒殺蟲,皁角祛痰散結,焰硝軟堅散結,藜蘆湧吐祛痰。可見,此組藥材適用於症狀較為嚴重,需要更強力的解毒散結功效時。

治療機理:

此方劑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的治療機理發揮作用: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膠礬、碧雪、燈草等藥材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針對咽喉部的熱毒病竈發揮作用,消除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同時,冰片、膠礬等亦有止痛作用,緩解患者不適。
  2. 散風止痛,化痰散結: 白殭蠶具有散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能針對風邪侵襲引起的咽喉腫痛,並能化解痰涎。皁角、藜蘆也能幫助化痰散結。
  3. 溫中散寒,殺蟲止痛: 丁香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針對寒證或蟲積引起的病症發揮療效。雄黃亦有解毒殺蟲之效。
  4. 開竅通絡,利咽解毒: 冰片的芳香開竅作用有助於緩解咽喉部的阻塞感,並可加強藥物的吸收。燈草則能清熱利咽,幫助恢復咽喉功能。

給藥方式與輔助治療:

  • 吹喉: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直接吹入喉中,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竈,發揮快速療效。
  • 吹鼻: 對於病情嚴重者,可將藥末吹入鼻中,增加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 醋漱: 針對痰多者,可使用生艾尾葉與米醋同搗取汁含漱,或以米醋生薑擂汁灌漱,有助於化痰利咽,並可促使瘡瘍破潰。
  • 外治: 除吹喉外,亦記載了以明礬填入豬膽乾燥後磨粉外吹之法, 以及使用金釵草、鹽等進行外敷的方法,用於治療牙關緊閉和喉部不適。

綜合總結:

「吹喉祛風散」通過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從清熱解毒、散風止痛、溫中散寒、化痰散結等多方面入手,針對咽喉部的多種病證發揮療效,可見其在古代中醫喉科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該方劑的給藥方式也體現了外治的特色,將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竈,以期達到快速且有效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膽礬(鴨嘴者,炒)、腦子一字,碧雪、白僵蠶(炒去絲)、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燈草(米糊漿炒)。
若病不退,加雄黃、豬牙皂角(去皮,炙黃)、焰消、藜蘆。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吹入喉中,未成者速散,已成者即破立愈。重者吹入鼻中。如痰多,急用生艾尾葉,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中生瘡、腫痛,纏喉風閉,單蛾雙娥結喉,急喉風,飛絲入喉,重舌,木舌等症。但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白喉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急性會厭炎舌頭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吹喉祛風散, 出處:《仙傳外科集驗方》。 組成:膽礬(鴨嘴者,炒)、腦子一字,碧雪、白僵蠶(炒去絲)、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燈草(米糊漿炒)。 主治:咽喉中生瘡,腫痛,纏喉風閉,單蛾雙娥結喉,急喉風,飛絲入喉,重舌,木舌。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