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不老丸

三仙不老丸

SAN XIAN BU L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心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肺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仙不老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烏頭。烏頭,又名烏藥或白頭翁,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早在古代就被廣泛應用於中醫領域。烏頭的主要成分包括烏頭鹼等生物鹼,這些成分具有強烈的麻醉和鎮痛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從而達到養生延年的效果。

在三仙不老丸中,烏頭的加入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調理陰陽、平衡氣血方面。此外,烏頭能夠幫助驅寒除濕,對於一些由於氣血不足引起的衰老現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烏頭在用藥時需要謹慎,必須遵循中醫的具體用法與劑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整體來看,烏頭的加入使三仙不老丸更具療效,適合需要調理和保健的人士使用。

三仙不老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三仙不老丸以滋補腎氣、延緩衰老為主要功效,但同時也需考慮體內濕熱的因素。苦參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除濕,防止濕熱內蘊,影響藥效發揮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 三仙不老丸中常用的其他藥材如枸杞子、山藥等,多偏滋補之性。苦參的寒性可以平衡藥性,防止滋補過度,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總之,苦參的加入既能清熱燥濕,又能平衡藥性,是三仙不老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三仙不老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香附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可起到舒緩作用,幫助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三仙不老丸中的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主要作用於脾胃,而香附則能疏肝理氣,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仙不老丸」主頭風、腰痛、瘡癬三證,三者病機皆與「風濕邪毒壅滯」相關:

  1. 頭風:多因風邪上擾清竅,或濕濁阻絡致頭痛反覆發作。
  2. 腰痛: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不暢而痛。
  3. 瘡癬:濕熱蟲毒蘊結肌膚,發為頑癬、瘡瘍。

此方以「祛風濕、通絡止痛、清熱燥濕」為核心,針對風、濕、熱三邪合病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草烏(去皮尖)

    • 性味:辛熱大毒,歸肝經。
    • 作用: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尤善治寒濕痹痛。去皮尖可減毒性,存其辛烈走竄之性,通絡力強。
    • 配伍意義:針對頭風之頑固痛、腰痛之寒濕痹阻。
  2. 苦參(生用)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經。
    • 作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生用藥力更峻。
    • 配伍意義:清濕熱、解瘡癬毒邪,制草烏之熱性,共成寒熱並用之局。
  3. 香附子

    • 性味: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
    • 作用:疏肝解鬱、理氣活血,為「氣病之總司」。
    • 配伍意義:調暢氣機,助草烏通絡、苦參滲濕,並防苦寒壅滯氣血。

【方劑配伍特點】

  • 辛熱(草烏)+苦寒(苦參):寒熱並行,草烏散寒濕、苦參清濕熱,共逐表裡邪氣。
  • 燥濕(苦參)+行氣(香附):濕去則氣機得暢,氣行則濕更易化。
  • 外用(瘡癬)+內治(頭風腰痛):三藥均具表裡同治之性,尤宜風濕纏綿之證。

治療原理:以「祛風燥濕為主,清熱行氣為輔」,通過開泄腠理、流通氣血,使風濕熱邪從內外分消。

傳統服藥法


草烏(去皮尖)、苦參(生用)、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陳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腎絲球腎炎頭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三仙不老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 組成:草烏(去皮尖)、苦參(生用)、香附子各等分。 主治:頭風,腰痛,瘡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