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仙傳救苦湯中加入黑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氣: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的功效。仙傳救苦湯本身為滋陰補腎之方,加入黑豆可增強其補腎益氣之效,更有效地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 清熱解毒: 黑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藥方中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這對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口渴、咽痛等,具有輔助作用。
仙傳救苦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導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痛等症狀,生薑可以起到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作用。
- 調和藥性:仙傳救苦湯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的作用。生薑可以緩解藥物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仙傳救苦湯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夏月貪涼,寒氣潛入腠裏」所致之陰寒證,重點在於驅散潛伏於肌表的寒邪。夏季人體腠理開泄,若過度受涼(如久處陰冷、貪食生冷),寒氣易趁虛內侵,阻滯陽氣,導致惡寒、無汗、肢冷等症。本方通過發汗解表,使寒邪隨汗外透,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理,屬辛溫解表法的簡易應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黑豆(炒熟):
- 性味甘平,炒後溫性增強,能入腎經,兼具「補益」與「散邪」雙重作用。《本草綱目》載黑豆可「逐水脹,除胃中熱痺」,炒製後溫散力增,配合生薑能助發汗而不傷正氣。
- 富含蛋白質與油脂,煎煮後湯汁稠厚,可緩和生薑辛烈之性,兼能滋養津液,防發汗過度耗傷陰液。
生薑(切片,重2-3兩):
- 辛溫發散,專走肺脾,為解表散寒要藥。《藥性論》言其「祛濕溫中,發表出汗」,切大片且用量重,意在加強溫通之力,速開腠理以驅寒。
- 與黑豆相配,生薑得黑豆之滯緩,散寒而不致過燥;黑豆得生薑之辛散,補益而不礙邪出,形成「發中有守」的配伍特點。
配伍原理與整體作用
- 辛溫與甘緩相制:生薑辛散開表,黑豆甘緩護中,使汗出有源、邪去正安。
- 「汗法」的輕劑應用:相較於麻黃湯等峻汗方,此方藥力溫和,適用於寒邪輕淺、正氣未虛者,尤宜夏季腠理疏鬆時之寒證。
- 去滓服汁的用意:保留藥性精華,集中作用於肌表,避風助汗,符合「透邪外出」的治療目標。
總結
此方以簡馭繁,通過食物級藥材(生薑、黑豆)的配伍,實現解表散寒的治療目的,體現「藥食同源」的智慧,尤其適用於寒邪初犯、病勢未深之輕症。
傳統服藥法
大黑豆3合(炒熟),生薑1塊(重2-3兩,切片)。
用水3碗,煎數沸取起,去薑、豆,服汁。避風,待汗出透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仙傳救苦湯, 出處:《經驗秘方》卷上。 組成:大黑豆3合(炒熟),生薑1塊(重2-3兩,切片)。 主治:夏月貪涼,寒氣潛入腠裏,致男婦中寒陰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