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百草霜丸

仙傳百草霜丸

XIAN CHUAN BAI CAO S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23%
胃經 11%
心經 11%
脾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5%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仙傳百草霜丸」中的「百草霜」成分,可能是指一種經過特殊炮製處理的藥物,而非單指某種草藥。

其原因在於:

  • 「百草霜」一名並非常見藥材,更像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藥材總稱。
  • 古籍記載中,許多藥材經過特殊處理後,會生成霜狀物質,如“白霜”、“黑霜”等,這些霜狀物質往往具有獨特的藥效。
  • 中藥方劑中常使用“霜”字來指代經過特殊炮製後的藥物,如“青霜”、“紫霜”等,以區別於原藥材。

因此,"百草霜"可能指多種草藥經特殊工藝處理後的霜狀物質混合物,這在中藥理論中並非罕見。

仙傳百草霜丸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1. 活血化瘀:薑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並加速傷口癒合。此功效有助於治療因氣血瘀滯引起的各種病症。
  2. 抗炎消腫:薑黃中的薑黃素具有抗炎消腫的功效,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的炎症反應,並有助於消散腫脹,緩解疼痛。此功效有助於治療各種炎症性疾病。

因此,仙傳百草霜丸中加入薑黃,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和抗炎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仙傳百草霜丸方劑中包含桑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桑葉性寒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桑葉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其二,桑葉中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如蘆丁、槲皮素等,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對於一些代謝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桑葉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仙傳百草霜丸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並可止血止痛。這對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十分有效,與仙傳百草霜丸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三七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具有協同作用,能夠增強藥效。例如,三七可促進血液循環,使其他藥材更容易吸收,並發揮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仙傳百草霜丸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連翹,可以針對熱毒壅盛所導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癰疽腫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2. 疏散風熱: 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在一些風熱感冒、風熱咳嗽等病症中,連翹可以幫助散發風熱,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之,連翹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使其成為仙傳百草霜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仙傳百草霜丸主治「一切吐血、鼻血及七竅流血,失血怪證」,此類出血症多因熱迫血行、氣虛不攝,或瘀阻絡損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方能統治多竅出血,顯示其具有「收斂止血、清熱化瘀」的綜合作用,尤其針對急症出血或病因複雜之「怪證」,強調速效與廣泛適應性。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百草霜(3兩)
    為鍋底灰或煙囪灰,性溫味辛,傳統用於收斂止血,尤善止消化道出血。《本草綱目》載其「止血消積」,能吸附血溢,形成保護層,物理性止血。

  2. 陳墨(2兩)
    由松煙製成,性涼,具涼血止血之效,古人常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其色黑入腎,能「澄血固氣」,與百草霜相配,一溫一涼,共奏止血之功。

  3. 薑黃(1兩)
    活血行氣,既可防血止留瘀,又能疏通經絡氣滯。此處用量較輕,恐過量動血,體現「止血兼化瘀」思路。

  4. 桑葉(2兩)
    甘寒清肺肝之熱,肺熱則鼻衄,肝熱則目衄。其性輕揚,可引藥上行,兼涼血止血,治上焦出血。

  5. 三七(1兩)
    止血不留瘀之聖藥,散瘀定痛,尤適用於出血兼瘀滯者。與薑黃協同,化解潛在瘀血,防閉門留寇。

  6. 連翹(1兩)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針對血熱或感染所致出血。其「瘡家聖藥」之性,暗示此方可能兼治血證伴發癰瘍者。

  7. 燈心炭(1兩)
    燈心草煅炭,專清心火,利小便,使熱從下泄。心火亢盛易致舌衄、尿血,此藥可導熱下行,減輕血熱妄行。

全方配伍特點:

  • 以「炭類藥」(百草霜、陳墨、燈心炭)為核心,取「黑能勝紅,炭能吸攝」之理,直接收斂止血。
  • 結合「清熱涼血」(桑葉、連翹)、「活血化瘀」(三七、薑黃),形成「止-清-化」三法並行,避免單一止血致瘀。
  • 糯米粥為丸,緩和藥性,護胃氣,適合出血後正虛者。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血熱夾瘀、絡損氣逆」之出血機制,通過收斂吸附急止其標,清熱化瘀調其本,最終達止血而不滯、清熱不傷正之效。七竅流血多屬「上部熱迫」,方中桑葉、連翹等清上焦,佐以化瘀通絡,體現「整體調血」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百草霜3兩,陳墨2兩,薑黃1兩,桑葉2兩,三七1兩,連翹1兩,燈心炭1兩。
上藥各為細末,糯米粥取汁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1錢,白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活血化瘀的藥物同時服用。
  • 本方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仙傳百草霜丸, 出處:《急救經驗良方》。 組成:百草霜3兩,陳墨2兩,薑黃1兩,桑葉2兩,三七1兩,連翹1兩,燈心炭1兩。 主治:一切吐血,鼻血,及七竅流血,失血怪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