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湯

AN T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0%
肝經 23%
肺經 15%
膽經 7%
心包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7%
心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安胎湯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妊娠期常見的胎動不安、陰血不足、血熱妄行等症狀。

槐花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固胎止血,防止胎兒滑落。同時,槐花也具備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緩解孕婦血熱、胎動不安等症狀,有助於安胎保胎。

此外,槐花性味甘涼,入肝、大腸經,與安胎湯中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調節孕婦體內氣血運行,穩定胎兒狀態,達到安胎的效果。

安胎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孕婦懷胎十月,體質易受影響,容易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影響胎兒安穩。川貝母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能有效緩解孕婦咳嗽、痰多等症狀,減少對胎兒的影響。

此外,川貝母性味甘涼,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安胎,防止胎動不安。

安胎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安胎固胎: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孕婦懷胎期間,氣血易虛,容易出現胎動不安、小腹墜脹等症狀,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使胎兒穩固,避免流產。
  2. 調和氣血,促進血運: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子宮血液循環,促進胎兒發育,同時能緩解孕婦因氣血不暢而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如頭暈、眼花、肢體麻木等。

安胎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安胎: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懷孕期間,胎兒生長發育會牽動母體氣血運行,若氣血瘀滯,則容易導致腹痛、胎動不安等安胎不利情況。川芎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緩解腹痛,安定胎兒。
  2.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川芎能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運行,使之平和通暢,有利於母體和胎兒的氣血流通,促進胎兒生長發育。同時,川芎也能緩解孕婦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不適症狀。

主治功效


安胎湯的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綜合各文獻,安胎湯主要針對婦人妊娠期間的胎動不安。此症狀的表現多樣,包括:

  • 腰腹疼痛:多處文獻提及「腰腹疼痛」、「腹痛」等症狀,顯示此為胎動不安常見的伴隨表現。《聖濟總錄》更明確指出「治妊娠胎動不安,腰腹?痛」。
  • 胎動不安:直接描述「胎動不安」者甚多,此為本方劑的主要適應症,亦是其他安胎方劑(如蔥豉安胎湯、潤燥安胎湯等)的主要目標。
  • 出血:部分案例中,胎動不安會伴隨「血流如經水」,提示本方在部分情況下可能具有止血作用,正如本方組成中的槐花,具有清熱止血功效。
  • 煩熱悶亂:部分文獻提及「煩熱滿悶」、「煩躁發狂」等,顯示胎動不安可能伴隨熱象。
  • 可能與外傷或內傷相關:傅青主女科強調,胎動不安不單純是外傷所致,內傷氣血虧虛亦為重要原因,並提出「救損安胎湯」對應處理。

治療原理分析:

安胎湯的治療原理並非單一,而是基於對不同病因的辨證論治:

  1. 氣血調和: 多處文獻強調氣血對於胎安的重要性。當歸、川芎的組合,具有活血行氣、養血潤燥的作用,可幫助調理氣血運行,改善因氣血不和引起的胎動不安。《傅青主女科》中救損安胎湯的思路,即是強調大補氣血,並佐以行瘀之品,以達瘀散胎安之效。
    • 《傅青主女科歌括》: "必須大補氣血,而少加以行瘀之品,則瘀散胎安矣。"
    • 《女科仙方》: "必須大補氣血,而少加以行瘀之品,則瘀散胎安矣。但大補氣血之中,又宜補血之品多於補氣之藥。"
  2. 滋陰清熱: 多篇文獻(如《傅青主女科》、《辨證錄》、《女科仙方》)指出,妊娠期間的胎動不安,往往與陰虛火旺相關。
    • 《傅青主女科》 :"然而火之有餘,仍是水之不足,所以火炎而胎必動,補水則胎自安,亦既濟之義也。惟是腎水不能遽生,必須滋補肺金,金潤則能生水"
    • 《辨證錄》: "蓋火之有餘,仍是水之不足,火旺動胎,補腎水則足以安之矣。惟是腎水不能遽生,必須上補肺金,則金能生水,而水有化源,無根之火,何難制乎。方中少加清熱之品,則胎氣易安"
    • 《女科仙方》 : "然而火之有餘,仍是水之不足,所以火炎而胎動,補血則胎自安,亦既濟之義也。惟是腎水不能遽生,必須滋補肺金,金潤則能生水,而水有逢源之樂矣。"
    • **《羅氏會約醫鏡》**提及「清熱安胎湯」,針對胎因熱而不安的狀況,也證實清熱之法為安胎所用。
    •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治法必須泄火滋水,使水氣得旺,則火氣自平,火平則汗、狂、躁、渴自除矣。"
  • 《傅青主女科》: "今胃中有火,宜乎生土,何以火盛而反致害乎?不知無火難以生土,而火多又能鑠水。雖土中有火土不死,然亦必有水方不燥;使胃火太旺,必致鑠乾腎水,土中無水,則自潤不足,又何以分潤胞胎;土鑠之極,火勢炎蒸,犯心越神,兒胎受逼,安得不下墜乎" 因此,安胎湯中的槐花,可能藉由其清熱涼血的特性,來緩解熱象;而川貝母則可能通過潤肺的作用,達到滋養肺陰,以助腎水生化。
  1. 調和脾胃,化痰安神: 部分案例中,胎動不安可能與痰濁內擾有關。《傅青主女科歌括》提出「消惡安胎湯」針對「痰多吐涎」的孕婦。
    • 《傅青主女科歌括》:"治法似宜以治痰為主。然治痰必至耗氣,氣虛而痰難消化,胎必動搖。必須補氣以生血,補血以活痰,再加以清痰之品,則氣血不虧,痰亦易化矣。"
    • 《傅青主女科歌括》 :"況孕婦又多痰涎,眼目易眩。目一眩,如有妄見,此招祟之因痰而起也。" 雖然安胎湯組成中並無明確的化痰藥,但從其他安胎方劑中可見,理氣化痰,調和脾胃的思路是存在的。
  2. 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傅青主女科》中提及,跌撲閃挫導致的胎動不安,需要「大補氣血,而少加以行瘀之品」,提示在某些情況下,活血化瘀亦是安胎的必要手段。安胎湯中的川芎,除了活血行氣,亦可祛風止痛,可針對因氣滯血瘀所致之腹痛,有其治療意義。

總體而言,安胎湯的治療思路是多面向的,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滋陰清熱,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動不安,具有一定的廣泛性。然而,由於古籍文獻中對各方劑的描述不盡相同,因此在臨床應用時仍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靈活加減藥物。

總結:

安胎湯的主治功效是針對婦人妊娠期間的胎動不安,其治療原理涵蓋了氣血調和、滋陰清熱、化痰安神,以及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等多個方面。由於胎動不安的原因多樣,本方劑的治療思路亦是多面向的,臨床應用時應詳加辨證,方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槐花(炒香熟)、貝母(去心,焙)、當歸(銼,焙)、芎藭各等分。
上為粉末。
每服3錢匕,酒、水各半盞,童便2合,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胎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槐花(炒香熟)、貝母(去心,焙)、當歸(銼,焙)、川芎各等分。 主治:婦人胞胎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