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丸

煮豆丸

ZHU D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25%
肝經 16%
肺經 16%
心經 8%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豆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加入白朮,可補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藥材,提高藥效。
  2. 燥濕止瀉: 白朮兼具燥濕止瀉之效,可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煮豆丸方中常含有其他滋補藥材,白朮可防止藥材滋膩,避免濕邪內停,有助於藥效發揮。

煮豆丸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有二:

一、 驅蟲止瀉: 貫眾性苦寒,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能有效治療蟲積腹痛、腹瀉等症狀。煮豆丸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蛔蟲症等,而貫眾正是方劑中驅蟲的關鍵藥物。

二、 清熱解毒: 貫眾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濕熱蘊積所致的腹痛、痢疾等。在煮豆丸中,貫眾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更能有效清除腸道積熱,緩解腹痛症狀。

總之,貫眾在煮豆丸中發揮驅蟲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煮豆丸方劑中包含蒼朮,其主要原因在於蒼朮的特性: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煮豆丸多用於脾虛濕困,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蒼朮可助脾胃運化,消食除濕,改善消化功能。
  2. 祛風散寒:蒼朮還具有祛風散寒的作用,可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等症。煮豆丸有時會加入蒼朮以增強祛風散寒之效,提高治療效果。

煮豆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煮豆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物,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補脾益氣: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煮豆丸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甘草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煮豆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煮豆丸」傳統古代主要功效為「嵐瘴」,此乃古代醫家對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鬱所致疫癘之氣、流行性疾病的統稱。其主要症狀包括:

  • 寒熱往來(瘧疾樣發作)
  • 頭重胸悶
  • 嘔吐腹瀉
  • 肢體困倦
  • 食慾不振 此方設計用於預防和治療瘴癘地區之疫病,同時具有充飢效果,適合行軍或遠行時隨身攜帶。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味組成結構

此方由四味藥等分組成: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蒼朮:燥濕健脾,祛風辟穢
  • 貫眾:清熱解毒,殺蟲避疫
  • 甘草(炙):和中緩急,調和諸藥

2. 組方邏輯推理

此方體現「健脾祛濕、芳香辟穢」的治療思路:

  1. 健脾固本:白朮、蒼朮相須為用,強化脾胃運化功能,中醫認為「脾旺四季不受邪」,脾胃健運則濕濁不易內生,外邪難以侵襲。
  2. 燥濕辟穢:蒼朮氣味辛烈,能芳香化濁;白朮健脾利濕,二者協同解決濕濁內停的根本問題。
  3. 解毒避疫:貫眾傳統用於預防瘟疫,《本草綱目》載其「能解邪熱之毒」,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有抗病毒作用。
  4. 和藥解毒: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蒼朮、貫眾之辛烈。

3. 特殊製法原理

煮豆丸的製法體現古人智慧:

  • 黑豆載藥:黑豆本身具有利水、解毒功效,通過煮製使藥物有效成分滲入豆中,兼顧藥效與食用方便性。
  • 緩釋作用:丸劑緩慢溶解,延長藥效;豆類富含蛋白質,可分解吸收過程中持續釋放藥性。
  • 攜帶方便:乾燥後的黑豆便於保存和定量服用,適應行軍、長途跋涉需求。

4. 治療瘴氣原理

中醫認為「嵐瘴」主要由濕熱穢濁之氣引起,此方通過:

  • 健脾增強正氣抵抗外邪
  • 燥濕化解體內濕濁
  • 解毒清除疫癘之氣
  • 和中維持腸胃功能

現代應用思考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此方可能具有:

  1. 調節腸道菌群作用(白朮、蒼朮)
  2. 抗菌抗病毒效果(貫眾、蒼朮)
  3. 增強消化功能(白朮、甘草)
  4. 補充蛋白質營養(黑豆)

此獨特的「藥食同用」製劑形式,體現古人對預防醫學的深刻理解,特別適合潮濕多病地區及長途跋涉者隨身攜帶,兼具預防疾病與應急充飢雙重功能。

傳統服藥法


白朮、貫眾(去土)、蒼朮(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用1丸,將黑豆1盞,於銚子內鋪平,於豆中心安藥丸在內,添水高豆一指許,慢火煮水乾,取豆曬乾,以絹袋盛豆。
每服20粒,新水送下。有瘴處空心1服;如涉遠遇飢,新水送下50-100粒,可充飢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煮豆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2. 煮豆丸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以免引起藥物相克。
  3.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煮豆丸。

相同名稱方劑


煮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白朮、貫眾(去土)、蒼朮(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嵐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