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糜方

豬肚糜方

ZHU DU M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脾經 17%
胃經 17%
腎經 17%
心經 14%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肚糜方中包含豬肚,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脾益氣: 豬肚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虛損、消積滯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豬肚可以起到調理脾胃、增進食慾的作用。
  2. 滋陰潤燥: 豬肚富含膠原蛋白,可以滋陰潤燥,緩解燥熱症狀,對於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因此,豬肚糜方中加入豬肚,不僅可以補益脾胃,更能滋陰潤燥,達到整體調理身體的目的。

豬肚糜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益氣補脾: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效。豬肚糜本身滋補性較強,但偏於滋陰,加入人參可以平衡其性,有助於提升整體補益效果,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

二、提升藥效: 人參與豬肚糜搭配,可促進豬肚糜的吸收利用,提升其滋補效果。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促進脾胃功能,進而增強對豬肚糜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豬肚糜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

潤肺止咳:麥門冬性寒,入肺經,能清熱潤肺,止咳化痰,對於因肺熱燥咳、乾咳無痰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養陰生津:麥門冬具有滋陰養胃、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改善因陰虛津傷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此外,麥門冬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豬肚糜方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止咳、生津的功效。

豬肚糜方主治熱毒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皮膚紅腫等症狀。地骨皮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涼血止血功效則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肚糜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虛損」,屬氣陰兩虛、臟腑失養之證。其病機核心在於久病勞損、氣血津液耗傷,導致形體羸弱、臓腑功能衰退。方中以豬肚、豬腎為君,取其「以臓補臓」之理,輔以人參、麥門冬、地骨皮益氣養陰,再借粳米、蔥白調和脾胃,共奏「補虛填精、益氣生津」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豬肚、豬腎

    • 豬肚性甘溫,入脾胃經,古人認為其能「補虛損,健脾胃」,針對中焦虛弱、消化無力之症。
    • 豬腎(豬腰子)性平味鹹,歸腎經,功能「補腎益精」,適用於腎虛精虧之證。二者合用,直補先天(腎)與後天(脾),符合「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
  2. 臣藥:人參、麥門冬、地骨皮

    • 人參大補元氣,助脾胃運化,解決氣虛乏力之症。
    • 麥門冬潤肺養胃、清心生津,針對陰虛內熱所致口乾煩躁。
    • 地骨皮涼血除蒸,協同麥門冬清虛熱,改善陰虛發熱、骨蒸盜汗。此三藥構成「氣陰雙補」框架,補而不燥,清而不寒。
  3. 佐使藥:粳米、蔥白

    • 粳米甘平,益胃生津,與豬肚協同強化中焦吸收功能,助藥力輸布。
    • 蔥白辛溫通陽,既可調和藥性,又能宣通氣機,防滋膩滯胃。

方劑配伍特點
全方以「血肉有情之品」為主體,結合草本藥物,形成「補臓腑、養氣陰」的結構:

  • 補脾腎:豬肚、豬腎直接填補臓腑精氣。
  • 清補兼施:人參配地骨皮,補氣力而不助熱;麥門冬配地骨皮,養陰兼退虛熱。
  • 食藥並用:通過「糜粥」形式,緩補久服,符合「虛損宜緩圖」的治療邏輯。

適用證候推論
此方可能針對以下表現:

  • 久病體弱、消瘦乏力(氣虛)。
  • 口乾舌燥、潮熱盜汗(陰虛)。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脾胃虛)。

治療原理總結
藉由「補臓腑、益氣陰、調脾胃」三層作用,修復虛損狀態。其機理暗合《黃帝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通過食療與藥療結合,逐步恢復正氣。

傳統服藥法


豬肚1具(去脂膜),腎1具(去脂膜),人參3分,麥門冬(去心)3分,地骨皮3兩。
上5味,除肚、腎外銼細,用綿裹,與肚、腎同入水1鬥煮熟,棄藥;取肚、腎納汁中,入蔥白1莖(切),粳米1升,同用微火煮熟。隨意飲汁食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適合氣虛陰虛者食用。但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不宜食用。

相同名稱方劑


豬肚糜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豬肚1具(去脂膜),腎1具(去脂膜),人參3分,麥門冬(去心)3分,地骨皮3兩。 主治:虛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