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散中包含山茱萸,乃因其藥性溫和,且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 固腎澀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固精止遺,適用於腎氣虛弱,遺精滑泄等症。
- 收斂止汗: 山茱萸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等症。
茱萸散常用於治療腎虛遺精、滑泄、盜汗、自汗等症,山茱萸的藥性與功效正好與方劑主治相符,故列入方劑之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結未成,并氣凝滞,腫結成塊者」,意指用於癰疽初起,尚未完全化膿成形,或因氣機阻滯導致的局部腫硬結塊。其功效主要為「消散結滯」,通過行氣散結、清熱軟堅,防止病情惡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煉成樸消(一斤)
- 樸消為芒硝的粗製品,性寒味鹹苦,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瀉熱通便、軟堅散結」。其滲透作用可吸出組織水分,減輕局部腫脹;寒性則能清熱解毒,抑制熱毒熾盛所致的癰腫。
- 在方中角色:作為主藥,針對「結塊」之實證,通過軟化堅結、清泄熱毒,為消散腫塊奠定基礎。
茱萸末(八兩)
- 茱萸可能指吳茱萸(需考證原方所指品種),性熱味辛苦,歸肝、脾、胃經,傳統多用於「散寒止痛、疏肝下氣」。若為山茱萸,則偏補肝腎,但本方主治癰疽氣滯,更符合吳茱萸的行氣散結特性。
- 在方中角色:
- 行氣開鬱:針對「氣凝滯」病機,辛溫之性可推動氣血運行,解除局部氣血壅塞。
- 反佐製約:樸消大寒,恐冰伏氣血,佐以茱萸溫通,既能防寒涼太過,又能協同散結。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寒溫並用:樸消清熱軟堅,茱萸溫通行氣,二者相反相成。寒藥主清熱消腫,溫藥助氣血流通,共奏「散結消腫」之效。
- 標本兼顧:樸消治標(邪熱結塊),茱萸治本(氣滯病機),尤其適用於熱毒初起兼氣機不暢者。
四、整體推論
此方設計著眼於「未成癰疽」的早期階段,以截斷病勢為核心。通過樸消快速軟堅瀉熱,茱萸調暢氣機,防止熱毒與氣滯進一步膠結。其劑型為散劑,利於局部外用或內服,使藥力迅速發揮,符合中醫「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
註:若原方之「茱萸」為其他品種(如食茱萸),則需調整功效解釋,但核心邏輯不離「行散氣滯、輔助消散」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煉成樸消1斤,茱萸末8兩。
上為散,以不津瓷器貯之。
凡患服1匙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茱萸(微炒)。 主治:癰疽結未成,並氣凝滯,腫結成塊者。
茱萸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六引《千金月令》。 組成:煉成朴消1斤,茱萸末8兩。 主治:腳氣,心悶不通及乾霍亂。
茱萸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吳茱萸(湯洗7遍,炒乾)、乾薑(炮裂)各等分。 主治:胃氣虛冷,不能飲食,食已即吐酸水。
茱萸散,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吳茱萸半兩,乾薑半兩,白蘞半兩,牡荊半兩,附子半兩,天雄半兩,狗脊半兩,乾漆半兩,薯蕷半兩,秦艽半兩,防風半兩。 主治:冷風腳跛偏枯,半身不遂,晝夜呻吟,醫所不治。
茱萸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吳茱萸(揀淨)半兩(用鹽2錢,水1盞煮之,如此換水煮14次,各至水盡,遍數足,曬乾,炒令紫黑色),甘草1兩半(炙),陳皮(去白)2兩(炒令香熟)。 主治:脾胃弱,食不消,泄瀉無度。
茱萸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 組成:山茱萸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兩,萆薢(銼)1兩,桂心1兩,川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防風(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牛膝(去苗)1兩,狗脊1兩,莽草(微炙)1兩,踯躅花(酒拌,炒令乾)1兩,石南1兩。 主治:中風。偏枯不遂,筋脈拘急,肢節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