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根下蟲方」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同時亦可殺蟲止癢。此方用吳茱萸,正是利用其驅蟲止癢的功效,針對因蟲害引起的皮膚病症。
- 消腫止痛: 吳茱萸亦具消腫止痛之效,能減緩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有助於緩解病患的不適。
「茱萸根下蟲方」中加入「火麻仁」的原因,主要有二:
- 潤腸通便: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方中加入火麻仁,有助於緩解蟲積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並促進腸道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
- 滋養脾胃: 火麻仁亦能滋養脾胃,改善脾胃虛弱,提升正氣,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寄生蟲感染,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火麻仁在「茱萸根下蟲方」中發揮了潤腸通便和滋養脾胃的雙重功效,助力驅蟲,改善症狀。
茱萸根下蟲方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和胃、燥濕止癢的功效。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茱萸根下蟲方以治療蟲積腹痛為主,橘皮的理氣作用可以幫助舒緩腸胃氣滯,促進腸蠕動,有利於驅除蟲積。同時,橘皮的燥濕作用可以幫助乾燥腸道環境,減少蟲積滋生。此外,橘皮還可以和胃止嘔,緩解因蟲積引起的嘔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根下蟲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爲病,令人好嘔」,屬中醫古籍所載之「蟲證」範疇。白蟲多指腸道寄生蟲(如絛蟲),脾勞熱則為脾虛濕熱內蘊之證。蟲居脾中,擾亂氣機,胃氣上逆故嘔;濕熱久踞耗氣,形成虛中夾實之候。方名「下蟲」,可知其效在以驅蟲為主,兼調脾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東引吳茱萸根
- 吳茱萸根(東引者取其生發之氣)苦辛溫,入肝脾胃經。《本草拾遺》載其「殺三蟲」,以其辛能散結、苦能降泄,溫可通滯,直達蟲所踞之濕熱巢臼,兼醒脾陽。
-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此藥苦溫燥濕,切中脾勞濕熱病機,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
臣藥:大麻子
- 大麻子(火麻仁)甘平滑利,潤腸通便,《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補中益氣」,富含油脂可滑竅下行,助蟲體隨大便排出。
- 此處用至八升(量重),非為補虛,乃取其潤導之功,與吳茱萸根一溫一通,共成「誘蟲出巢,推蕩下行」之力。
佐藥:橘皮
- 橘皮辛苦溫,理氣健脾、和胃止嘔。《名醫別錄》稱其「下氣,止嘔咳」,能解吳茱萸根之峻烈,調暢中焦氣機。
- 蟲動則嘔,橘皮降逆安胃,防驅蟲藥引發嘔逆,使蟲體順勢下趨。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苦辛通降」為核心:
- 殺蟲:吳茱萸根苦溫殺蟲,直搗病所。
- 導蟲:大麻子潤腸通腑,給蟲出路。
- 安中:橘皮理氣止嘔,固護脾胃。
三藥協力,既除濕熱蟲積,又防攻伐傷正,暗合「通因通用」之旨,使蟲去而脾胃氣機得復,嘔吐自止。
現代理解延伸
從藥理推測,吳茱萸根揮發油或有麻痹蟲體作用;大麻子潤腸減少蟲體附著;橘皮調節腸道蠕動,共奏驅蟲之效。然古方所述「白蟲在脾」,實為中醫臟象概念(脾主運化),非現代解剖之脾臟,當理解為腸道寄生蟲兼消化功能紊亂。
傳統服藥法
東引吳茱萸根(大者)1尺,大麻子8升,橘皮2兩。
上(口父)咀。以水煎服,臨時量之。
吳萸根湯(《慎柔五書》卷四)、茱萸根湯(《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根下蟲方,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東引吳茱萸根(大者)1尺,大麻子8升,橘皮2兩。 主治: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爲病,令人好嘔。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