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砂滾痰丸
ZHU SHA GUN T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四十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3%
肝經 13%
心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8%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滾痰丸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 瀉火通腑,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痰熱壅盛、肺胃積熱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稠粘等症狀,大黃能清熱瀉火,使痰液易於排出。
-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硃砂滾痰丸以硃砂為主藥,性寒,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大黃的加入,可以引導硃砂下行,增強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硃砂滾痰丸中包含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化痰止咳: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效。對於痰多咳嗽,嘔吐不止的患者,沉香可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與硃砂、半夏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效。
- 溫脾胃,助藥力: 沉香性溫,能溫脾胃,有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對於體虛痰多,脾胃虛寒的患者,沉香可以起到溫補脾胃的作用,增強藥物的療效。
硃砂滾痰丸中加入礞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降逆止嘔:礞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肺、胃經。其具有鎮心安神、降逆止嘔的功效,能緩解痰多、咳嗽、嘔吐等症狀,配合硃砂鎮心安神,增強鎮咳止嘔作用,使痰液易於咳出。
- 化痰散結:礞石能化痰散結,特別是對於痰多粘稠、不易咳出的情況,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不適。
硃砂滾痰丸中使用硃砂,乃因其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硃砂性寒,入心經,可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用於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癲狂癇症等症。此外,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
此方中,硃砂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治療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朱砂滾痰丸主治「痰熱攻心,癲狂唱哭」,意指因痰熱鬱結、上擾心神所致的精神異常症狀,如躁動不安、言語錯亂、哭笑無常等。此類病證多見於傳統醫學所稱的「癲狂」,其病機核心為痰火壅盛、蒙蔽心竅。方名「滾痰」強調其豁痰瀉火之力,能迅速滌蕩痰濁;另以「朱砂」為衣,取其重鎮安神之效,共奏清心豁痰、開竅定驚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邏輯
大黃(酒蒸)
- 瀉熱通腑,引火下行:酒蒸後緩其峻猛之性,專攻痰熱積滯,使痰火從腸道而泄。
- 與黃芩協同,清上焦肺熱、通下焦燥結,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片黃芩
- 清泄肺熱:黃芩善清上焦火熱,針對痰熱壅肺、上犯心神的病機,斷痰火生成之源。
沈香
- 降氣調中:引痰火下趨,兼理氣機,助大黃、黃芩宣通三焦氣滯,使痰熱無留滯之途。
礞石(煅)
- 墜痰下氣:性烈質重,能攻逐老痰、頑痰,破除膠結之痰熱,為「滾痰」之核心藥物。
朱砂(為衣)
- 鎮心安神:針對痰熱擾心之「癲狂」,直接安定心神,兼防痰火再逆。
治療原理與方劑特點
- 瀉火與祛痰並重:以大黃、黃芩清熱瀉火,礞石、沈香滌痰降氣,標本兼治,直擊「痰火擾心」病機。
- 升降相因:沈香降氣,協同大黃通下,使痰熱從下而出;朱砂質沉降,引火歸原。
- 峻藥緩攻:雖用礞石、大黃等峻烈之品,但以水丸製劑、朱砂為衣緩其藥性,使攻逐而不傷正。
推理延伸功效
- 除傳統主治外,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痰熱內結之胸悶頑咳、痰黏難咯。
- 痰火擾神所致的失眠驚悸、煩躁易怒。
- 實熱老痰阻滯之便秘、苔黃厚膩。
總結
朱砂滾痰丸以「瀉火滌痰」為主線,結合「降氣鎮心」之法,體現傳統中醫「治痰先治火,治火需調氣」的邏輯。其組方嚴謹,針對痰熱膠結、氣機逆亂之證,通過通腑、降氣、鎮驚的協同作用,達到豁痰開竅、安神定志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酒蒸)8兩,片黃苓8兩,沈香半兩,礞石(煅)1兩,朱砂2兩(另研為衣)。上為細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50丸,臨臥、食後茶清、溫水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毒,用量不宜過大。
相關疾病
多痰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滾痰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四十六。 組成:大黃(酒蒸)8兩,片黃苓8兩,沉香半兩,礞石(煅)1兩,朱砂2兩(另研爲衣)。 主治:痰熱攻心,癲狂唱哭。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