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餅子

朱砂餅子

ZHU SHA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2.0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22%
心經 11%
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餅子方中加入巴豆,是為了利用其峻下逐瘀之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在硃砂餅子中,巴豆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加速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治療頑固性疾病的效果。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只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巴豆治療疾病。

硃砂餅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即硫化汞)。水銀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強烈的藥效,常用於清熱解毒、安神鎮驚。硃砂餅子的主要功能是鎮靜安神,治療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水銀的加入能夠增強其安神效果。然而,水銀的毒性及其在人體內的累積問題也讓這種方劑的使用受到爭議。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於水銀的生理毒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因此許多中醫師開始警惕其潛在的危害。在當前的藥物使用中,取代水銀的安全有效成分成為一種趨勢,這不僅可以保留方劑的療效,還能降低其對健康的風險。總之,雖然硃砂餅子中的水銀在古代中醫中有其歷史與用途,但現代社會對其安全性的顧慮使得這一傳統用法亟需進行審慎的評估與調整。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餅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朱砂餅子主要用於治療「大便秘結」,即嚴重的便秘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通過局部外用(置心上)的給藥方式,發揮通腑瀉下之效,適用於實熱積滯、腑氣不通所致的頑固便秘。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1. 朱砂(辰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
    • 傳統功效: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 在本方作用:朱砂質重沉降,可引藥下行,同時其微寒之性有助於清解心火(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火降則腸腑熱結得緩)。
  2. 巴豆

    • 性味:辛,熱;有大毒。
    • 傳統功效:峻下冷積、逐水消腫。
    • 在本方作用:巴豆為強力瀉下藥,能破積通便,尤其針對寒積或實熱積滯。此方通過與水銀同熬,部分毒性可能被緩解或轉化,但其瀉下作用仍被保留。
  3. 水銀

    • 性味:辛,寒;有大毒。
    • 傳統功效:殺蟲攻毒、降逆墜痰。
    • 在本方作用:水銀質重沉降,能協同朱砂、巴豆下行通腑,其辛寒之性可制約巴豆的熱性,形成寒熱並用的配伍。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下通腑

    • 巴豆為君藥,直接針對腸道積滯,發揮峻下作用。
    • 水銀與朱砂質重沉降,協助巴豆藥力下行,增強瀉下效果。
  2. 寒熱調和

    • 巴豆性熱,水銀性寒,二者相配可平衡藥性,避免過度燥熱或寒涼傷正。
  3. 外用給藥機制

    • 本方製成膏藥外敷「心上」(可能指胸口或膻中穴附近),古代認為可通過經絡傳導影響腸腑功能。
    • 膻中為氣之會穴,朱砂安神、水銀降逆,可能通過調節氣機間接通便。

推測適用證型

此方可能針對:

  • 實熱便秘:伴有腹滿脹痛、口乾舌燥。
  • 寒積便秘:因寒冷或陽虛致腸道蠕動無力,輔以巴豆溫通。

注意點(無免責聲明)

此方含多重有毒藥物(水銀、巴豆、朱砂),其熬製方法(去巴豆、水銀後留朱砂)顯示古代對毒性的部分處理,但仍需謹慎考證其安全性與實際療效。

傳統服藥法


朱沙(辰州尤佳),巴豆7個,水銀1皂大。
上同用水熬一宿,去巴豆,水銀,漿砂研細,蜜和成膏藥,置心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餅子,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朱沙(辰州尤佳),巴豆7個,水銀1皂大。 主治:大便秘結。

朱砂餅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張氏家傳》。 組成:天南星(炮)1錢,白附子1錢,白僵蠶(洗)1錢,白花蛇3錢(去皮骨)。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