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朱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之效。朱附丸多用於陽虛寒凝證,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等,附子可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改善陽虛寒凝所致的症狀。
- 配合硃砂,相輔相成: 朱附丸中含有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與附子溫陽散寒相輔相成,既可溫陽散寒,又可鎮心安神,使藥效更佳。
朱附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脾、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的功效。朱附丸主治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失眠健忘、驚悸不安等症,酸棗仁可助其安神定志,穩定心神,緩解失眠、健忘等症狀。
- 緩解肝氣鬱結:朱附丸中包含的硃砂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出現肝氣鬱結的副作用。酸棗仁可疏肝解鬱,緩解硃砂帶來的副作用,協調藥性,提高藥效。
朱附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悸、失眠、驚癇等症狀。在朱附丸中,硃砂與附子、茯苓等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鎮心安神之效。
- 化痰止咳: 硃砂亦有化痰止咳之效,可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朱附丸中,硃砂與半夏、陳皮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化痰止咳之效。
朱附丸中加入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益智的功效。朱附丸中含有附子等溫燥之品,易於耗傷心神,茯神可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出現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 健脾益氣: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附子等藥物可能損傷脾胃,茯神能輔助脾胃,維持氣血生化之源,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附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古代記載主治:「心虛,睡而汗出。」此症狀屬中醫「盜汗」範疇,指寐中汗出、醒即汗止,多因心氣不足、陽虛不固或陰虛內熱所致。本方以「心虛」為核心,強調心陽虧損、衛外不固之病機,故以溫補心陽、斂汗固表為治法。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附子
- 性味功效: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效。
- 方中作用:
- 溫補心腎之陽,助陽氣固攝以止汗。
- 通過「煨製」減其峻烈之性,專於溫補而不耗散正氣。
2. 臣藥:朱砂
- 性味功效:甘微寒,質重沉降,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火解毒。
- 方中作用:
- 與附子寒熱相配,制約附子燥熱之性,防止助火傷陰。
- 鎮靜浮越之心陽,安神定志以斂汗。
- 古代認為朱砂能「養精神、安魂魄」,協調心神失調所致之盜汗。
3. 佐藥:巴豆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攻逐痰涎、瀉下冷積。
- 方中特殊配伍:
- 巴豆貼附麵裹外層煨製,非直接入藥,取其辛熱之氣穿透藥性,助附子溫通陽氣。
- 煨後棄去巴豆不用,僅取其「火性」激發附子溫陽之力,間接增強補固之效。
4. 配伍邏輯與製法深意
- 煨製工藝:
- 麵裹慢火煨熟,使附子藥性溫和持久,適合虛證緩治。
- 巴豆外貼煨製,既避其毒性,又借其熱性通達藥力。
- 藥對協同:
- 附子溫陽為主,朱砂鎮靜為輔,一動一靜,調和陰陽。
- 巴豆輔助煨製,間接強化溫通之效,使陽氣得復而汗自止。
5. 服用法與引經藥
- 濃煎桂花湯送服:
- 桂花辛溫芳香,能溫通心脈、散寒醒脾,助藥力上達心經。
- 空心服藥,使藥效直達下焦,補益先天命門之火。
總結:治療原理推論
朱附丸針對「心陽虛衰、神浮不守」之盜汗,以附子補陽固表為本,朱砂鎮攝浮陽為標,巴豆煨製助陽為用。全方通過溫補與鎮降並行,使陽氣內守、神志得安,則寐汗自止。其製法體現古代「去性存用」思想,巧妙化解毒性、保留藥效,適用於陽虛不固之虛汗證。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個(7錢重者),朱砂3錢,巴豆7粒。
附子去臍,下剜一竅,入朱砂在內,再將取出附子屑填滿,外用餅面裹厚2小錢許,可用巴豆去殼,分作十四片貼在面上,再用白麵裹,仍用濕紙裹三五重,以文武火煨令面香,取出放冷,去面、巴豆,將附子去皮臍切片焙乾為末,朱砂別研,二味和調,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濃煎桂花湯送下,日1次,病重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朱附丸有溫補心陽、寧心安神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朱附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附子1個(7錢重者),朱砂3錢,巴豆7粒。 主治:十膈五噎。
朱附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附子2兩(炮,去皮臍,蒸),酸棗仁半兩(去皮炒,别研),朱砂1兩(好者,酒浸1伏時,别研),茯神(去木)1兩。 主治:心虛,睡而汗出。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