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行丸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止痙、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以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疼痛,並滋養肝血,調節氣血運行,使營血調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抑制肝陽上亢:白芍能收斂肝氣,抑制肝陽上亢,防止其擾亂心神,出現心悸、失眠、頭暈等症狀。方中加入白芍,可以穩定肝氣,使心神安寧,進一步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中行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其他藥物之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藥物發揮療效。中行丸本身多為辛辣苦燥之藥,甘草能中和其燥性,避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能增強中行丸整體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中行丸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開竅的功效。古人認為犀角可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症,因此在中行丸中加入犀角,以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 鎮驚開竅:犀角亦有鎮驚開竅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等症。中行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妄、痰濁壅塞等症,故而加入犀角,以助其開竅醒神之效。
然而,現今犀牛已瀕臨滅絕,因此中藥界已不再使用犀角,並尋求其他藥材替代,以確保藥效同時保護動物。
中行丸方劑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作用。中行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而威靈仙的祛風濕止痛功效正好可以針對此病症。
- 活血化瘀: 威靈仙亦具活血化瘀之效。中行丸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例如紅花、桃仁等,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瘀血,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威靈仙的加入,對於中行丸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行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風濕毒氣,客伏經絡,流注作痛」,意指風濕邪氣夾雜毒滯,侵襲經絡,導致氣血不通,引發遊走性或固定性疼痛。此證常見於關節腫痛、筋骨痠楚,或風濕熱痹,屬中醫「痹證」範疇。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芍藥(5兩)
- 作用: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配伍意義:針對經絡氣血不通之痛,白芍能斂陰和營,舒緩筋脈攣急,與炙甘草合用(如芍藥甘草湯)可增強止痛效果。
炙甘草(3兩)
- 作用:益氣和中,緩解拘急。
- 配伍意義:與白芍協調,調和肝脾,甘緩止痛;同時製約犀角之寒涼,避免傷胃。
犀角屑(3兩)
-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定驚(古用犀角,今多以水牛角代)。
- 配伍意義:針對「風濕毒氣」中的熱毒,清解經絡鬱熱,防止熱毒壅滯加重疼痛。
威靈仙(1兩)
- 作用:祛風濕,通絡止痛。
- 配伍意義:辛散溫通,善走十二經絡,能驅逐伏留風濕,與犀角一溫一寒,共除經絡痼邪。
三、整體方義與治療思路
- 協同機制:
- 調和氣血:白芍、甘草養血柔筋,奠定止痛基礎。
- 清熱解毒:犀角涼血解毒,針對熱毒蘊結。
- 祛風通絡:威靈仙走竄力強,開泄經絡風濕。
- 配伍特點:
- 以「通絡止痛」為主軸,兼顧「養血扶正」與「清熱解毒」,適用於風濕熱痹或風濕久鬱化熱之證。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使藥力持久作用於經絡。
四、可能功效延伸
若患者兼見口乾、舌紅、脈數等熱象,犀角與威靈仙寒溫並用,可平衡清熱與通痹之力;若痛甚,白芍、甘草可協同解痙。全方體現「通絡不傷正,清熱不滯邪」的治法。
傳統服藥法
白芍藥5兩,甘草3兩(炙),犀角屑3兩,威靈仙(去土)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忌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
相同名稱方劑
中行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白芍藥5兩,甘草3兩(炙),犀角屑3兩,威靈仙(去土)1兩。 主治:風濕毒氣,客伏經絡,流註作痛。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