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痔神棗散

治痔神棗散

ZHI ZHI SHEN Z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大腸經 25%
胃經 25%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痔神棗散以大棗為方中要藥,其功效在於:

  1. 補脾益氣,養血生津: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養血生津之效。痔瘡常因脾虛氣弱、血虛津虧所致,大棗能補益脾氣,改善血液循環,從根本上緩解痔瘡症狀。
  2. 潤腸通便,消腫止痛:大棗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潤腸通便,有助於排出宿便,減少痔瘡的刺激。同時,大棗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減輕痔瘡的疼痛和腫脹。

「治痔神棗散」中加入「鱉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鱉頭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痔瘡常因濕熱內蘊、血瘀凝滯而生,鱉頭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有助於消腫止痛,改善痔瘡症狀。
  2. 滋陰補腎、固澀止脫: 鱉頭亦有滋陰補腎、固澀止脫的作用。痔瘡易反覆發作,常與腎虛、氣血虧虛有關。鱉頭能補腎固本,改善體質,從根本上改善痔瘡易發作的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治痔神棗散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專治痔瘡,古籍記載以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為原則,針對痔瘡腫痛、出血或潰爛等症狀。外用先以秋海棠根葉湯清洗患處,再敷藥末,加強局部消炎與修復作用。

組成與邏輯分析

  1. 頂大南棗(去核)

    • 南棗甘溫,煅存性後轉為炭藥,具收斂止血之效。其柔潤特性可緩和其他藥材的刺激性,並作為載體包覆藥粉,便於局部敷貼。
  2. 真銅綠(銅上刮下者)

    • 銅綠為銅器表面生成的綠色鹼式碳酸銅,性寒有毒,古籍載其能「殺蟲斂瘡、腐蝕惡肉」。此處用於痔瘡潰瘍或腫痛,藉其殺菌消炎之力,清除局部濕熱瘀毒。
  3. 鱉頭(煮取淨骨打碎)

    • 鱉頭骨傳統認為有收斂固脫之效,尤其針對「脫肛痔」下墜之症。其富含鈣質,煅後成灰增強吸附與乾燥作用,減少瘡面滲液。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煅製法增強藥性
    諸藥共煅存性,使南棗炭化加強止血,銅綠與鱉頭骨轉為細末,利於患處吸收。煅後或能降低銅綠毒性,保留抗菌效果。
  • 先洗後敷的協同作用
    秋海棠根葉煎湯先洗,取其清熱解毒(民間亦用於瘡瘍),為後續藥粉敷貼創造潔淨環境。藥末以水調敷,直接作用於痔核或潰面,消炎、消腫、促進瘡口癒合。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結合「腐蝕(銅綠)、收斂(鱉骨、棗炭)、清熱(秋海棠)」三法,適用於濕熱下注型痔瘡(腫痛滲血、黏膜潰爛)。銅綠抗菌抑菌,鱉骨固脫,棗炭保護創面,三者協同改善局部病理狀態。

總結
治痔神棗散體現「外用腐斂並行」的傳統思路,通過直接作用患處,解決痔瘡出血、感染等問題。其組方簡練,反映古代對礦物藥與動物藥的活用經驗。

傳統服藥法


頂大南棗1枚(去核),真銅綠(須銅上刮下者)不拘多少,鱉頭1個(煮,取淨骨打碎)。
將銅綠、鱉骨填滿棗內,將棗合緊線扎,煅存性,為末。
先將秋海棠根葉煎湯洗瘡,後用清水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痔神棗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組成:頂大南棗1枚(去核),真銅綠(須銅上刮下者)不拘多少,鱉頭1個(煮,取淨骨打碎)。 主治:痔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