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眼吹鼻散

治眼吹鼻散

ZHI YAN CHUI B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胃經 24%
肺經 15%
脾經 8%
膽經 4%
腎經 4%
膀胱經 4%
心經 4%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眼吹鼻散」中包含穿山甲,原因如下:

穿山甲性味辛、鹹,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功效。因其能活血化瘀,對於眼部及鼻部之風寒濕邪、氣血瘀滯等症狀,皆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此外,穿山甲亦能通竅開鬱,對於因鼻竅不通、眼目昏花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穿山甲在「治眼吹鼻散」中,扮演著疏通經絡、消腫止痛、通竅開鬱的重要角色。

「治眼吹鼻散」中包含蛇蛻,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蛇蛻性涼,可清熱解毒。蛇蛻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眼部及鼻腔的炎症,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眼赤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二、蛇蛻可去翳明目。蛇蛻性滑,具有潤澤、通絡的作用,能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眼部障礙,改善視力,對於因風熱所致的眼翳、目視昏花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蛇蛻在「治眼吹鼻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去翳明目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改善眼部及鼻腔的不適。

「治眼吹鼻散」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

蟬蛻為蟬的蛻殼,性味甘寒,入肺、肝經。其藥性輕揚,善於疏散風熱,並能清熱解毒,故能治療因風熱上攻引起的目赤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蟬蛻還具有止癢作用,可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

因此,在「治眼吹鼻散」中加入蟬蛻,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眼部和鼻部的相關疾病。

在中藥方劑「治血散」中,黃豆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利濕的功效。黃豆性平味甘,能夠補中益氣、健脾利濕,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體力不支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豆能夠增強方劑的補中益氣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治眼吹鼻散」方劑中包含麝香,其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竅開竅: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通經活絡、開竅醒神。對於眼鼻疾患,如鼻塞、目赤腫痛等,麝香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通竅之效。
  2. 消炎止痛: 麝香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眼鼻部位的疼痛。對於因風寒、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目赤腫痛、鼻塞流涕,麝香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麝香的加入,在「治眼吹鼻散」方劑中,發揮了通竅開竅、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眼鼻疾病。

治眼吹鼻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桔梗味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眼鼻部位的炎症,如眼紅腫痛、鼻塞流涕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2. 宣肺利咽,通鼻竅: 桔梗能宣肺利咽,通鼻竅,對於因肺熱或風邪引起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治眼吹鼻散中加入桔梗,可以有效地改善眼鼻部位的炎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宣肺利咽、通鼻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眼吹鼻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眼翳」,即現代所稱之角膜斑翳、白內障初期或眼部混濁障蔽視線等症。古代醫家認為,「眼翳」多因風熱上攻、瘀血滯絡或肝腎不足所致,此方以「吹鼻」之法,借鼻腔與眼竅之經絡相通(如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引藥氣上行以明目退翳。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通竅透絡

    • 穿山甲、刺蝟皮:炒製後性走竄,善通經絡、破瘀滯,直達病所。
    • 蛇退、蟬退:輕清上行,疏風清熱,退翳明目,具「以皮走皮」之性,尤擅化解眼部膜翳。
    • 麝香:芳香開竅,穿透力極強,助藥性上達目竅,散結消翳。
  2. 散結消瘀

    • 石蟹(醋炙):醋製後軟堅散結,化解眼部瘀積;古方多用以治目赤障翳。
    • 人金(指甲):炒後取其「形質相近」之義,古代認為能化瘀通絡,治目障。
  3. 引藥上行

    • 鵝兒不食草:辛溫升散,專入肺經而通鼻竅,為「吹鼻法」關鍵藥,引諸藥氣上衝目系。
    • 桔梗:宣肺氣、載藥上行,強化鼻腔與眼竅的經氣聯繫。

三、方劑特點與治療邏輯
此方結合「通竅—散結—升引」三法:

  • 局部作用:透過鼻腔黏膜快速吸收藥性,經絡傳導至眼,避免內服藥的肝腎代謝負擔。
  • 整體思維:眼翳多與「風、熱、瘀」相關,方中蟲類藥攻散力強,草本藥輕揚上行,共奏開鬱透邪之功。

四、配伍深義
古人取「吹鼻」外治法,暗合「上病下取」之變通(鼻居面中,為經氣匯聚處),亦避免瞳神直接接觸藥物風險。全方藥味雖簡,但攻散力專,體現「絡病當以通為用」的治療思路。

(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傳統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或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5釐(炒),鵝兒不食草7釐,人金(即指甲)1分半(炒),刺蝟皮3分半(炒),蛇退1分半,蟬退5釐,石蟹2分(醋炙),麝香3釐,桔梗4分。
上為末。
每用3釐,吹入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散風清熱、明目退翳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治眼吹鼻散, 出處:《種福堂方》卷三。 組成:穿山甲5厘(炒),鵝兒不食草7厘,人金(即指甲)1分半(炒),刺猬皮3分半(炒),蛇退1分半,蟬退5厘,石蟹2分(醋炙),麝香3厘,桔梗4分。 主治:眼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