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定痛散

止血定痛散

ZHI XUE DING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1%
心經 16%
胃經 15%
肝經 13%
腎經 6%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血定痛散中加入檀香,主要是利用其芳香化瘀、止痛止血的特性。

檀香氣味芬芳,入心、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同時,檀香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幫助凝血止血,減少出血量。

此外,檀香的香氣還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緩解疼痛帶來的緊張和焦慮,促進患者的身心恢復。因此,檀香在止血定痛散中發揮著多重功效,有助於止痛止血、促進癒合。

止血定痛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止血定痛散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這些病症往往伴隨水濕停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茯苓能利水滲濕,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疼痛。
  2.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能改善因疼痛造成的焦慮不安。止血定痛散中加入茯苓,可起到輔助止痛,改善患者情緒的作用。

「止血定痛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紅腫、發熱等症狀,蟬蛻能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止血生肌:蟬蛻還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對於外傷引起的出血、瘀血等症狀,蟬蛻能起到輔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因此,在「止血定痛散」中加入蟬蛻,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多重功效,達到止血定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治療目的。

止血定痛散方劑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止血作用:蛇蛻,又名蛇皮,性涼、味甘,入肝經。其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能有效止住外傷出血,如跌打損傷、刀傷出血等。蛇蛻的止血作用,源於其富含膠原蛋白,可促進傷口癒合,並具有抗炎作用,減輕出血部位的炎症反應。

二、活血化瘀:蛇蛻同時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止痛。此作用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引起的疼痛尤為有效。

止血定痛散中加入半夏,主要考慮其止痛與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半夏,一方面可通過燥濕化痰,緩解因痰濕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另一方面,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因疼痛引發的嘔吐,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此外,半夏還有解毒的功效,可以解蛇毒、蟲毒,對於一些因外傷感染而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止血定痛散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珍珠性寒,具有清熱涼血之效,能有效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效果。尤其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如外傷出血、鼻出血等,珍珠可發揮顯著作用。
  2. 清熱定痛:珍珠性寒,亦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燒傷燙傷等,珍珠可起到清熱止痛的效果。

因此,止血定痛散中加入珍珠,旨在通過其清熱涼血、清熱定痛的功效,達到止血止痛的效果,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在中藥方劑「止血定痛散」中加入象皮,主要是利用象皮的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作用。象皮能夠收斂止血、消腫止痛,對於治療外傷出血、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各種外傷引起的出血和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血定痛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跌打損傷,皮破血流」,屬外傷出血兼瘀滯腫痛之證。其功效特點在於「止血」與「定痛」並重,同時蘊含「活血續傷」之機。中醫認為,外傷初期需止血防脫,但不可純斂留瘀,故方中既有收斂止血之品,亦配活血行氣之藥,達到「止血不留瘀,止痛兼續筋」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止血層面

    • 當歸、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透過滋潤血脈促進傷口收斂。
    • 荊芥、防風:風藥善行,既能散外邪防傷口感染(古稱「防風邪入絡」),其辛散之性又可助血行,避免過度收澀導致瘀滯。
  2. 化瘀定痛層面

    • 乳香、沒藥:氣血雙調,化瘀止痛,為傷科要藥,能直接作用於局部損傷。
    • 桃仁:破血逐瘀,與當歸配伍形成「活血-養血」循環,針對離經之瘀血。
    • 川斷:「續筋骨、通血脈」,兼顧組織修復與瘀血消散,體現傷科「接續」思想。
  3. 行氣通絡層面

    • 烏藥、陳皮:理氣寬中,氣行則血行,助化瘀藥力達表,亦防血瘀氣滯。
    • 木通:通利經脈,導瘀下行,古傷科認為「血瘀常見水停」,用木通可防水濕滯留加重腫痛。
  4. 調和緩急層面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其甘缓特性可協同白芍增強止痛效果。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動靜結合」的傷科用藥法則:止血藥(靜)與活血藥(動)同用,風藥(散)與斂藥(收)並行。透過行氣活血促進局部代謝,同時兼顧養血止血以護正,符合「損傷初期宜通補兼施」的治療理念。酒調服可增強藥力宣散,助藥性速達病所。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乳香1兩,沒藥1兩,桃仁2兩,川斷2兩,烏藥8錢,荊芥5錢,防風5錢,白芍1兩5錢,木通5錢,甘草5錢,陳皮1兩。
上為細末。
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本方劑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血定痛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真檀香1兩,陳礦灰1兩,雲苓1兩,蟬蛻(去頭足,水飛)3錢,蛇蛻(去頭足,水飛)3錢,生半夏3錢,珍珠1錢,象皮1兩(無象皮,用真象牙5錢代之)。 主治:止血定痛。主治:跌打損傷,皮破血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