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朱丹

銀朱丹

YIN ZHU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銀朱丹方劑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 銀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力較緩。硫磺性溫,具有燥濕殺蟲、通痺止痛之效。二者配伍,寒溫相濟,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並避免單味藥物的弊端。
  2. 提升療效: 銀朱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硫磺的燥濕殺蟲作用,可有效去除濕熱毒邪,並配合銀朱的清熱解毒功效,加速病竈癒合,提升治療效果。

銀朱丹方劑中包含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銀朱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癲癇抽搐等症狀,銀朱能起到鎮靜安神、平息躁動的作用,使患者心神安寧。

2. 解毒止痛: 銀朱亦有解毒止痛之效。對於毒蛇咬傷、蟲毒、火毒等症狀,銀朱能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減輕患者痛苦。

因此,銀朱丹方劑中加入銀朱,旨在發揮其鎮心安神、解毒止痛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朱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正水,大便利者」。

  • 「正水」:屬水腫病之一,經典見於《金匱要略》,指因腎陽虛衰、氣化失司所致之全身水腫,特徵為腹滿喘急、小便不利,然此處強調「大便利」,提示患者除水腫外,兼有瀉下之症。
  • 「大便利」:可能為脾腎陽虛,水濕下迫腸道所致;或水腫日久,正虛邪實,津液失攝而下瀉。此時若純用利水藥恐傷正氣,故需溫陽固泄兼施。

組成與用藥邏輯解析

  1. 硫黃(四兩,火焰過)

    • 性味:大熱,有毒,歸腎、脾經。
    • 作用:
      • 溫補命門之火,助腎陽以化氣行水,針對正水之本(腎陽虛)。
      • 助脾陽以固攝腸道,緩解瀉利。
      • 「火焰過」可減其毒性,存其溫陽之性。
  2. 銀朱(三兩)

    • 性味:辛溫,有毒,為人工合成之硫化汞(HgS)。
    • 作用:
      • 古代認為其能「劫痰逐水」,通行三焦,破積滯以消水腫。
      • 與硫黃同用,一溫陽一逐水,共奏「溫化通泄」之效。
  3. 配伍特點

    • 溫陽為主,瀉水為輔:硫黃用量大於銀朱,凸顯扶正為本,佐以攻邪。
    • 麵糊為丸:緩和藥性毒性,兼護胃氣。
    • 米飲送服:利用米穀之氣健脾和中,防峻藥傷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陽虛水停兼下利」之證,其機理為:

  1. 溫腎陽以化水:硫黃激發命門之火,恢復腎之氣化,使水液代歸常道,則腫滿自消。
  2. 固脾陽以止利:硫黃溫脾攝腸,銀朱散水濕之積滯,二者協調,既治水腫又防津液過泄。
  3. 攻補並行:硫黃補虛,銀朱瀉實,適用於正虛邪實之複雜病機。

潛在禁忌
雖古人以此方治水腫,然銀朱、硫黃均為有毒之品,長期服用易致蓄積中毒,需嚴格控制劑量與療程。現代臨床應審慎評估,優先選用更安全之替代方藥。

傳統服藥法


硫黃4兩(火焰過),銀朱3兩。
上為極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四肢抽搐腹瀉全身性水腫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銀朱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硫黃4兩(火焰過),銀朱3兩。 主治:正水,大便利者。

銀朱丹,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八一引《醫方妙選》。 組成:乾蠍1分(研),天漿子1分(微炒),露蜂房1分(微炒。上三味搗羅爲細末),朱砂半兩(細研,水飛),水銀1分(同結爲砂子,細研),牛黃1錢(細研),麝香1錢(細研)。 主治:胎癇,昏困涎盛。小兒急慢驚風,抽搐不定,涎壅不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