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散

夜明砂散

YE MING S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14%
大腸經 12%
肺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5%
胃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夜明砂散以「夜明砂」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夜明砂」這味藥材,這是由於該方劑以「夜明砂」為主要藥材,並以此命名。

「夜明砂」為蝙蝠糞便的乾燥品,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腫之效,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夜盲症等症狀。 夜明砂散正是利用了「夜明砂」的藥性,結合其他藥材,以達到治療眼部疾病的目的。

因此,夜明砂散中包含「夜明砂」是理所當然,也體現了中藥方劑命名以主要藥材為依據的傳統。

夜明砂散中加入「蝦蟆」,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首先,蝦蟆,即蟾蜍,性寒,味苦,入肝經。其性寒可清熱解毒,味苦可瀉火,入肝經可明目退翳。

其次,夜明砂散主治目昏翳障、視物不清等症,而蝦蟆的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效,正可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疾的目的。

因此,夜明砂散加入「蝦蟆」,是為了充分發揮其藥性,更有效地治療目疾。

夜明砂散中包含蝸牛,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腎明目: 蝸牛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滋陰清熱、明目退翳、解毒消腫之效。夜明砂散主治目昏翳障,視物不清等症,而蝸牛的藥性恰能補益肝腎,滋陰明目,配合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疾的效果。

二、取其形補形: 古人認為,蝸牛形狀與人眼相似,且夜行性,故有「夜明」之稱,以形補形,使用蝸牛治療眼疾,期望達到「以形補形」的效果。

夜明砂散中包含麝香,其原因如下:

  1. 開竅明目:麝香性辛溫,走氣血,能通竅開閉,上達於目,故能改善視力模糊、夜盲等症狀。夜明砂主治目疾,與麝香相配,可增強開竅明目的功效。
  2. 活血化瘀:麝香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供血,有助於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視力下降、眼部疼痛等症狀。

夜明砂散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明目的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止癢的功效。在夜明砂散中,硃砂主要用於治療因心神不寧、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昏花等症狀。

此外,硃砂的藥性溫和,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協調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夜明砂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鎮靜安神:龍骨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熄風、鎮靜安神的功效。夜明砂散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力減退等症,而肝火上炎、心神不寧是其常見病因,龍骨可有效平息肝火,穩定心神,配合夜明砂清熱明目,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收斂固澀,補益腎精:龍骨還具收斂固澀、補益腎精的作用。夜明砂散中加入龍骨,可收斂肝腎之氣,防止腎精外泄,進一步增強其補益肝腎、明目益精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夜明砂散為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與功效主治如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太平聖惠方》,主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古代醫家認為,小兒痢疾伴隨高熱、口渴、腹部絞痛,多因濕熱蘊結腸胃或食滯化熱所致。夜明砂散通過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之效,緩解熱毒內蘊引起的症狀。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夜明砂

    • 性味鹹寒,主入肝經,古藉記載能「散血消積」、「清肝明目」。
    • 其為蝙蝠糞便加工而成,古代常用於熱毒瘡瘍、積滯腹痛。此處取其「消積熱、破瘀滯」之功,針對痢疾之濕熱瘀結與腹痛。
  2. 臣藥:麝香

    • 性辛溫,芳香走竄,具「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
    • 少量配伍(一字約0.3克)可助夜明砂活血散結,並引藥直達病所,穿透腸胃壅滯之氣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組合體現「通因通用」思路:

  • 濕熱積滯:夜明砂清熱消積,針對痢疾膿血便;麝香辛散,破除腸道氣血鬱滯。
  • 腹痛發熱:麝香行氣止痛,夜明砂退壯熱,二者協同緩解熱毒迫血、氣機不通之证。

四、外用轉內治的思維延伸
原方雖載外用於耳膿(綿杖拭膿後摻藥),但其藥性組合可推論內服可能性:

  • 古代小兒用藥常外治內病,如臍療、耳療。若內服,麝香量需嚴控,避免過散傷正。
  • 內服邏輯契合「痢疾腹痛」病機,以通散鬱熱為核心。

總結
夜明砂散以動物藥為主,反映古代「以濁攻濁」的用藥思維,針對濕熱瘀毒證候。其簡約配伍凸顯中藥「少而專」的特性,尤其適用於小兒實熱急症。

傳統服藥法


夜明砂2錢,麝香1字。
上為極細末。
先以綿杖子拭去膿;用藥半錢匕,摻入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夜明砂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夜明砂散, 出處:《證治寶鑑》卷十。 組成:石決明、夜明砂。 主治:雀目。

夜明砂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組成:夜明砂2錢,麝香1字。 主治:小兒聤耳。

夜明砂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夜明砂半兩(微妙),細辛1分,羌活1分,薑石半兩(搗碎,細研,水飛過)。 主治:小兒雀目,日晚無所見。

夜明砂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夜明砂半兩(微炒),蝸牛殼半兩(微炒),子芩半兩,豆豉半兩(炒乾),朱砂1分(細研)。 主治:小兒眼疳,生翳膜,體熱。

夜明砂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夜明砂1兩(微炒),天竺黃半兩,犀角屑半兩,川芎1兩,羚羊角屑半兩,白僵蠶半兩(微炒),甘菊花半兩,車前子半兩。 主治:小兒眼疳,漸漸急小多赤。

夜明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夜明砂1分(微炒),乾蝦蟆半兩(塗酥炙令黃焦),蝸牛30枚(炒令微黃),麝香1分(研),朱砂1分(研),龍骨半兩。 主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