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夜明砂膏中包含夜明砂,主要原因如下:
- 夜明砂為君藥,具有明目之效: 夜明砂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其性善降,能清肝火、降腎氣,並能滋養肝腎,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症狀。
- 夜明砂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夜明砂與其他藥材如菊花、決明子、枸杞子等配伍,能加強明目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夜明砂膏中包含夜明砂,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以其藥性及功效,用於治療眼部疾病的合理選擇。
夜明砂膏中加入肉桂,主要源於其 溫陽散寒、補腎助陽 的功效。夜明砂膏本身偏寒涼,用於治療目疾,如視力模糊、夜盲等,但若患者本身陽氣不足,寒氣入侵,則會加重病情。肉桂性溫,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與夜明砂膏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溫陽散寒,提升藥效,改善患者體質,促進視力恢復。此外,肉桂亦能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眼睛營養供應,有利於視力恢復。
夜明砂膏中添加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夜明砂本身偏寒涼,與乳香搭配,可使藥性平和,增強活血化瘀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給,減輕眼部腫痛、眼乾澀等症狀。
- 通絡止痛: 乳香有通經絡、止疼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眼部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改善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明目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夜明砂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即因熱毒鬱結、氣血瘀滯所致的化膿性瘡瘍,常見局部紅腫熱痛,久而化膿潰爛。其作用側重於「潰腫排膿」,促使膿液排出、瘡毒消散,適用於癰疽已成膿但未潰,或已潰而膿出不暢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夜明砂(1兩)
- 性味功效:夜明砂為蝙蝠乾燥糞便,性寒味辛,入肝經,傳統用於清熱散血、消疳明目,外用可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 方解:針對癰疽熱毒瘀阻,以其寒性清熱,辛散之性助血行,緩解局部腫痛,促進膿液透發。
臣藥:辣桂(半兩)
- 性味功效:即肉桂,性大熱味辛甘,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 方解:與夜明砂寒溫相配,一則反佐制約夜明砂寒性,防其冰伏氣血;二則借其辛溫走竄之性,增強活血通絡效果,助膿毒外透。
佐藥:乳香(1分)、乾砂糖(半兩)
- 乳香:性溫味辛苦,善活血止痛、生肌斂瘡,助潰瘍排膿後修復。
- 砂糖:甘緩和中,外用能緩解刺激,黏合藥粉成膏,兼有輕微防腐作用。
調敷方法
- 以井水調膏外敷,取其清涼之性,協同夜明砂清熱;外敷直接作用患處,使藥力透達,促進膿液排出。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清熱散瘀」為核心,結合「溫通活血」之法:
- 寒溫並用:夜明砂清熱解毒,辣桂溫通經脈,避免寒涼過度阻滯氣血。
- 動靜結合:乳香活血散瘀,砂糖緩和黏附,既促進排膿又不傷正。
適用於癰疽中期(膿成未潰或初潰),通過外敷引毒外透,加速瘡瘍癒合。
傳統服藥法
夜明砂1兩,辣桂半兩,乳香1分。
潰腫排膿。
上為細末。
入乾砂糖半兩研和,用井水調膏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夜明砂膏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夜明砂膏,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夜明砂1兩,辣桂半兩,乳香1分。 主治:潰腫排膿。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