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齒膏

NIU C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12%
腎經 12%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牛齒膏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多種草藥與礦物質,其中玄精石的加入有其獨特作用。玄精石,又稱黑鉛石,性寒味鹹,歸腎經,在中醫藥理中,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固精壯骨的功效。在牛齒膏方中,玄精石主要用於強化骨骼,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骨骼脆弱等症狀。此外,玄精石還能輔助治療牙齒問題,如牙周炎、牙齒鬆動等,因其寒涼特性,可減緩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配合方中其他草藥,如牛髓、地黃等,共同發揮滋補腎精、強筋健骨之效,使牛齒膏成為治療骨質疏鬆、牙齒疾病及腎虛所致相關病症的有效方劑。然而,使用時應注意用量,避免過量攝入礦物質成分,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牛齒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牛齒膏常用於治療牙痛、牙齦腫痛等口腔疾病,而乳香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正好可以改善牙周組織的炎症,減輕疼痛,促進癒合。此外,乳香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牛齒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牛齒膏主治「發背瘡腫痛」。此方劑組成簡潔,僅由三味藥材構成:煅赤的水牛牙齒、太陰玄精石以及乳香。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材的特性及相互作用分析如下:

  • 水牛牙齒(煅赤): 煅燒過的水牛牙齒,古籍記載其性味多認為偏寒,具清熱解毒之效。經煅燒後,其收斂作用可能更為突出。在發背瘡腫痛的病理機制中,熱毒是重要的因素,煅赤的水牛牙齒可清熱解毒,以助消腫止痛。

  • 太陰玄精石: 《本草綱目》記載,玄精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它能清瀉熱毒,幫助減輕發背瘡的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乳香: 乳香性溫,味辛、苦,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本草綱目》亦載其能「消腫生肌」。在發背瘡的治療中,乳香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並幫助組織修復,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綜合來看,牛齒膏的治療機制是多方面的。水牛牙齒(煅赤)和太陰玄精石 皆具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功,針對發背瘡的熱毒病因進行治療,兩者寒涼之性,在清熱解毒上具有協同作用。乳香則可活血散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腫脹,同時具有止痛之效。三者合用,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共同作用於發背瘡,達到緩解疼痛、促進瘡瘍癒合的目的。

《聖濟總錄》中,牛齒膏的使用方法是將三味藥材研為細末,以津唾調和,敷於患處。這種外敷給藥方式,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竈,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加速瘡瘍的癒合。值得注意的是,《聖濟總錄》亦有載錄其他治療發背瘡的方劑,例如麝香散和五倍子散,亦可從中窺見古代醫家針對此病的多樣化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水牛牙齒(煅赤)1分,太陰玄精石1分,乳香1錢(研)。
上為末。
每用排絹量瘡大小剪,以津唾調藥,攤絹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牛齒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水牛牙齒(煅赤)1分,太陰玄精石1分,乳香1錢(研)。 主治:發背瘡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