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參丸
LONG C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參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地龍味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輔助龍參清熱解毒,並改善因熱毒瘀阻導致的疼痛不適。
- 利水消腫,驅除濕邪:地龍亦能利水消腫,驅除濕邪,尤其針對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腫痛、痺痛等症狀,可配合龍參的補益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地龍在龍參丸中扮演著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利水消腫等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龍參丸中加入苦參,主要源於其苦寒清熱的藥性,能有效瀉火解毒。
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經,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其對於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以及肺熱咳嗽、燥咳無痰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苦參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一些感染性疾病。
因此,龍參丸中加入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並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龍參丸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烏頭性烈,有毒,但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可治療寒性疾病。龍參丸的主要功效為補氣養血、益腎固精,而烏頭的加入,正是為了平衡藥性,提升藥效。
一方面,烏頭可溫補腎陽,助龍參補腎固精;另一方面,烏頭可驅散寒邪,避免藥性過於滋膩,導致脾胃不適。因此,烏頭在龍參丸中的加入,並非單純的毒性成分,而是起到平衡藥性、提高療效的關鍵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參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龍參丸主治「腸痔」,即現代所稱痔瘡,具體症狀為肛門周圍生核(腫塊)、腫痛且伴随出血。此方針對熱毒郁結、氣血瘀滯所致之痔瘡,以清熱燥濕、活血散結、止痛止血為主要治療方向。
組成與邏輯推理
地龍(乾者)
- 性味功效:鹹寒,入肝、脾、膀胱經,具清熱息風、通絡活血的功效。
- 本方作用:地龍能清解下焦熱毒,並通過活血通絡之力,緩解肛周腫塊的氣血瘀滯,改善腫痛。其性寒亦可涼血,輔助止血。
苦參
- 性味功效: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本方作用:針對濕熱下注導致的肛門腫痛出血,苦參能清瀉大腸濕熱,解毒消腫,減少局部炎症與滲血。
烏頭(半生半炮)
- 性味功效:辛熱有毒,入心、肝、腎經,生用散寒止痛,炮製後毒性降低但仍保留溫通行瘀之力。
- 本方作用:
- 生烏頭:取其峻烈之性,快速開通局部氣血凝滯,緩解劇痛。
- 炮烏頭:減毒後溫經散寒,與地龍、苦參之寒涼配伍,形成「寒溫並用」之法,既清熱又防寒凝,共奏散結消腫之效。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寒溫並行:苦參、地龍清熱,烏頭溫散,避免過用寒涼導致氣血凝滯加重。
- 動靜結合:地龍活血通絡,烏頭辛散止痛,苦參固守清熱,三者協同改善局部氣血瘀阻與炎症。
- 醋糊為丸:醋味酸收,既能緩解烏頭毒性,又可輔助散瘀止血,契合痔瘡出血之症。
綜論
龍參丸以清熱燥濕為主,佐以活血散結、溫通止痛,針對濕熱瘀阻型痔瘡(肛周腫痛出血)標本兼治。方中烏頭需謹慎炮製與配伍,然其辛散之力恰能破解局部氣血壅滯,與地龍、苦參形成制約與協同,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地龍(乾者)1兩,苦參1兩,烏頭(去皮臍)半兩(半生半炮)。
上為末,以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10丸,食前米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地龍(乾者)1兩,苦參1兩,烏頭(去皮臍)半兩(半生半炮)。 主治:腸痔,肛邊生核,腫痛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