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餅

硫黃餅

LIU HUANG BI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黃餅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止癢: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對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疏風散寒:硫磺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邪的作用,可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因此,硫黃餅方劑中加入硫磺,一方面可以治療皮膚病,另一方面可以治療風寒感冒,達到雙重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黃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蟲瘡及冷瘡,喜就火炙湯泡者」,意指由寄生蟲(如疥蟲)或寒濕凝滯所致的皮膚瘡瘍。此類瘡瘍特點為:

  1. 蟲瘡:皮膚瘙癢劇烈、潰爛滲液,可能伴隨蟲行感(如疥瘡)。
  2. 冷瘡:病程纏綿,瘡面色暗、久不癒合,患者喜溫熱(如火炙、湯泡)以緩解不適。

組成與用藥邏輯

核心藥物:礬制硫黃
  • 硫黃:性溫燥,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燥濕解毒,為治疥瘡要藥。
  • 礬制:通過白礬炮製降低硫黃毒性,並增強其收斂燥濕之效。
隨證加減(針對不同症狀調整配伍)
  1. 退熱、乾癢出血:加黃芩、黃連、大黃(清熱涼血),或松香、樟腦(止癢防腐)。
  2. 退腫止痛:加寒水石(清熱消腫)、白芷(散風止痛)。
  3. 止癢殺蟲:加狗脊、蛇床子、枯礬(燥濕殺蟲)。
  4. 強化殺蟲:加蕪荑、水銀、硫黃,甚者用藜蘆、斑蝥(峻烈殺蟲,毒性較強)。
  5. 乾膿收口:加無名異(傳統用於生肌斂瘡)。
製法與用法特點
  1. 艾、椒熏製硫黃:以蘄艾(溫通)、川椒(殺蟲)燃熏,既減硫黃毒性,又增強溫通殺蟲之效。
  2. 五枝煎湯外洗:柳、桃、桑、槐、楮五枝具祛風活血作用,先清潔皮膚,助藥力透達。
  3. 油調外用:乾性瘡用豬油潤膚,濕性瘡用麻油清熱,順應瘡情。

治療原理

  1. 殺蟲解毒:硫黃為主,配伍殺蟲藥(如蛇床子、水銀),直接針對病原(如疥蟲)。
  2. 燥濕止癢:硫黃與枯礬、寒水石等協同,收斂滲液、緩解瘙癢。
  3. 溫通促癒:艾、椒熏製及溫熱療法,改善「冷瘡」氣血凝滯狀態。
  4. 分證論治:靈活加減藥物,兼顧熱毒、腫痛、潰膿等不同變證。

總結

此方以硫黃為核心,通過炮製、配伍及外用製法,集中解決蟲毒與寒濕所致的皮膚問題,體現中醫「辨症施治、內外結合」之理。其用藥峻烈(如水銀、斑蝥),反映古代對頑固皮膚病的治療思路,今人需考證其安全性與適應範圍。

傳統服藥法


礬制硫黃1兩。
如退熱,治乾癢出血,須用黃芩、黃連、大黃,或松香,樟腦;退腫止痛,須用寒水石、白芷;止癢殺蟲,用狗脊、蛇床子、枯礬;殺蟲,用蕪荑、水銀、硫黃,甚者加藜蘆、斑蝥;乾膿,用無
殺蟲止癢。
上為末,用水調成餅,貼瓷碗底,覆轉,用蘄艾1兩,川椒3錢,為末,火燃熏乾硫黃。
臨用先以柳、桃、桑、槐、楮五枝煎湯洗拭,然後用麻油調硫黃末搽之;如乾瘡,用豬油調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硫黃餅,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礬制硫黃1兩。 主治:殺蟲止癢。主治:蟲瘡及冷瘡,喜就火炙湯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