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飲子以「青蒿」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清熱解暑,除瘧疾: 青蒿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暑、除瘧疾之效。對於暑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口渴、身倦乏力等症狀,以及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皆有顯著療效。
- 疏風散熱,解毒消炎: 青蒿亦具有疏風散熱、解毒消炎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濕熱痢疾等疾病。
因此,青蒿飲子以青蒿為主要藥材,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暑、除瘧疾、疏風散熱、解毒消炎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青蒿飲子為一方傳統中醫處方,用於治療某些熱性疾病。其組成中包含青蒿、豬膽等多種藥材。其中豬膽的使用,在中醫理論中,因其性味苦寒,能清熱解毒、瀉火利濕。對於熱病所引起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豬膽有著獨特的功效。配合青蒿之清熱透表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可增強整體療效。豬膽在方中還能夠調和諸藥,使藥物之間的作用更加協調,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雖豬膽在現代臨床應用中較少見,但在傳統中醫藥學中,基於其特殊的藥性和療效,依然佔有一定的地位。
青蒿飲子方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青蒿飲子主治暑熱、瘧疾,常伴有肺熱咳嗽,杏仁可緩解肺熱,幫助止咳化痰,提升療效。
- 清熱解毒: 杏仁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青蒿清熱解毒,驅除暑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蒿飲子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急勞,骨蒸煩熱」,屬虛勞熱證範疇。
- 急勞:指發病急促的虛損性疾病,多因耗傷陰血、內熱燔灼所致,症見消瘦、潮熱、倦怠。
- 骨蒸煩熱:為陰虛內熱之重證,熱似從骨縫蒸騰而出,伴盜汗、顴紅、手足心熱等,其熱勢深沉纏綿。
此二證皆與陰虛火旺、熱伏陰分相關,青蒿飲子以清退虛熱、滋陰降火為核心,直治病本。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青蒿(主藥,一鬥五升)
- 性味苦寒,入肝、膽經,為清虛熱要藥,尤善透伏熱外達。《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瘧疾寒熱」、「退骨蒸勞熱」。本方用量極重,意在強力透解陰分伏火。
- 以童便(三鬥)煎煮,取其滋陰降火、涼血散瘀之功。童便咸寒,可助青蒿清熱,兼能引藥入陰分,增強退骨蒸之效。文武火熬至濃縮,使藥力凝聚。
豬膽汁(七枚)
- 苦寒瀉火,直折熾熱,《名醫別錄》謂其「通小便、清心火」。加入煎液中,協同青蒿增強清熱之效,並針對上焦煩熱。豬膽汁之寒潤,亦能防青蒿、童便燥烈傷陰。
甘草末(收膏)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性,保護脾胃不受峻藥所傷,亦能緩解虛勞者中氣不足之苦。
邏輯推理與方義
- 透熱與養陰並行:青蒿透熱外出,童便滋陰降火,二者配伍標本兼顧。童便經長時間熬煮,去其寒涼之弊而存滋陰之力,與青蒿形成「清透不傷陰,滋陰不滯熱」的配伍特色。
- 瀉火存陰:豬膽汁苦寒直折火勢,針對急勞熱勢驟急之象;甘草調和以防過劑,全方層次分明,先透後降,終以甘緩收功。
- 劑型設計:濃煎成膏「每用一匙」,取其藥力緩釋、持續作用,符合虛勞需「緩治」的特性。
此方展現古代「以瀉為補」的治療思維,通過清熱瀉火存陰,間接達到養陰復正之效,專為陰虛火動、熱勢急迫之證而設。
傳統服藥法
青蒿1鬥5升,童便3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枚,再煎數沸,甘草末收之。
每用1匙,白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飲子,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青蒿1鬭5升,童便3鬭。 主治:勞瘵。
青蒿飲子,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青蒿1握(細研),豬膽1枚(取汁),杏仁2-7粒(大者,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急勞,骨蒸煩熱。
青蒿飲子,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青蒿2兩,柳嫩枝1兩,梔子仁3分,烏梅肉半兩(微炒),甘草3分,木香半兩,桃嫩枝1握。 主治:熱勞煩悶,四肢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